路透上海11月11日 -中國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均偏低。一方面臨近年底,四季度銀行為調整全年指標,控信貸增速壓力加大;而對于非標融資的壓縮和資金利率偏高,則導致社會融資的明顯回落。 業內人士指出,央行通過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意圖控制銀行同業業務的快速增長,在降杠桿的同時以壓縮非標融資,而這又導致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上移,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融資難度。 中國人民銀行周一公布數據顯示,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061億元,低于此前路透6,000億元的調查中值;當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4.3%,與路透調查中值一致。10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70.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路透調查中值為14.3%。 廣發銀行高級交易員顏巖表示,10月社會融資規模累計增速回落至14%,而上月為19%。如此快速的下降可以看出央行在流動性總量控制方面的政策思路。信托貸款、企業債券融資同比大幅減少,有監管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場的客觀影響。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首席金融市場分析師李劉陽則談到,今年前三季度,無論是信貸還是其他非貸融資,擴張速率都超過了央行的預計。在保增長的壓力較小的背景下,2013年的最后兩個月的社會融資可能會繼續受到政策壓制。 “一方面是央行維持中性偏緊的公開市場操作,將資金成本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監管可能會針對非標融資過量出臺新的調控政策。”他認為。 央行數據并顯示,10月社會融資規模為8,564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342億元;1-10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4.8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81萬億元。 中國央行最新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傳遞出一個簡單明確的思路:要穩增長,只能維持中性的貨幣政策;而要去產能,就必須保持偏緊的貨幣環境。
(關鍵字:中國 社會融資 融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