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由民營企業發行的債券,占全部企業債券的比重還不到一成。這表明盡管近年來中國信用債市場發展迅速,但在社會融資體系中歷來居于弱勢的民營企業除了貸款難,還遭遇著發債難。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的原因是民企債券市場評級難,投資者偏好能有政府兜底的國企,另一方面也和民企自身存在的財務制度不規范、規模偏小有關。
民企發債雖增四成仍是零頭
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下稱“交易商協會”)最新統計,今年前8個月,民企共發行各類債券1535.61億元,發行規模同比增長超過40%。
但這樣的成就并不足喜。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今年前8個月,包括短融、超短融、中票、定向工具等債務融資工具,以及企業債與公司債在內的各類企業債券,全國累計發行量突破2萬億元。相形之下,民企債券不過是一個零頭,所占比重僅為7.5%。
民企債券融資的現狀,與中國民營經濟的體量和貢獻度是不相稱的。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民營經濟總量占中國GDP的比重已超過50%。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省,其民營經濟總量達到約2萬億元,對該省生產總值的貢獻連續8年超過60%。
在此背景下,本月24日,交易商協會在福州舉辦了民營企業類會員專題研討會。部分參會代表提出,民企參與債務資本市場的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希望協會能推出更多符合民企及中小企業特點的創新型債務融資工具。
交易商協會副秘書長楊農就此表態稱,下一步,該協會將進一步探索創新金融工具,為民企提供多元化的融資選擇。
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的信用債余額達6.2萬億元,占中國債券市場整體余額的25.8%,市場規模排名世界第三、亞洲第二。其中,由交易商協會注冊發行的債務融資工具余額3.59萬億元,成為中國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的主板市場。
市場選擇“避險”
在民企發債并非易事的同時,國企在債券市場卻風生水起。一方面,許多大型央企紛紛通過債券市場,跳過了中間商,實現了金融脫媒,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監管政策相對寬容,地方國企及平臺公司蜂擁進入債市,通過發行債券來彌補銀行貸款受限所造成的資金缺口。
尤其是今年以來,債券市場逐漸成為平臺公司的主要融資渠道。從傳統的企業債,到短融、中票,再到新崛起的定向工具和資產支持類票據,在這些市場上,地方融資平臺及準平臺公司的身影無處不在,城投類債券已在債券市場上“全面開花”。
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8月,各類城投債累計發行量達到1045.6億元,扣除因交易場所不同導致的重復計算因素之后,累計發行89只,金額仍高達860.6億元。
一位銀行間債券市場人士稱:“如今連中西部的區縣級城投公司都能來發債,而民營企業除非是國內五百強,或者是所處行業的龍頭公司,不然很難獲得發債資格。”
“一般民企,即便規模較大、經營不錯,評級也很難超過AA-,難以滿足監管部門的最低評級要求,而且這樣一來發債的成本優勢就比較小,還不如拿銀行貸款呢。”某評級機構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
一位公募基金債券交易員道出了國企、民企發債規模懸殊背后的市場心態:“出于風控考慮,投資者普遍存在國企偏好,原因很簡單——一旦企業出事,國企往往有政府兜底,民企幾乎不可能。”
另一位券商交易員說:“一般來說,AA級以下的民企債券我們不會碰,民企短融則一概不拿,F在經濟形勢不好,而且發債人信息都披露不太牢靠,只好選擇和政府關系比較近的。”
某合資券商的一位固定收益部董事對本報記者表示:“幫助民企發債是一件頭疼的事,單是在前期材料準備階段,就需要找地方上各個行政部門蓋章,這往往要拖很久,遠不如國企來得便利。”
交易商協會秘書長時文朝在去年出版的《中國債券市場:發展與創新》一書中表示,由于中國債券市場是在政府扶持下、為政府解決問題而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的監管理念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為政府解決問題的觀念,偏向于為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服務。”
求解民企融資困局
實際上,民企融資難可謂老生常談了。由于民企主要屬中小企業,因此民企融資難往往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而這一問題無論國內國外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多年來,監管部門不斷出臺各類政策扶持中小企業融資,要求給予其與國企、外企同等的待遇,銀監會更是要求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增速不得低于全部貸款增速。然而民企或者說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局,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均表示,民企往往存在先天不足,例如規模偏小、公司治理存在缺陷、財務狀況不佳、信用條件差等;很多民企缺少土地使用權、房產權等銀行普遍愿意接受抵押的物權,導致金融機構在為民企提供貸款時須面對更大的風險。
某大型銀行對公業務經理告訴本報記者:“中小民營企業財務報表普遍不規范,大多雇用兼職會計,有時候一個會計負責幾家中小企業的報表編制,這樣銀行怎么敢放貸款呢?”
目前銀行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門檻偏高,限制了企業申請貸款,并且貸款利率偏高,加重了企業財務成本。另一方面,銀行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種類不多、額度不大,不能滿足企業做大做強的資金需求。
為突破上述限制,近年來聯保貸款模式廣為流行,尤其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民企通過血緣和友情紐帶結成擔保圈,相互為對方融資提供連帶責任擔保,從而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連環擔保格局,這也為今年以來爆發的民企擔保危機埋下了伏筆。
更嚴重的是,在貸款和發債等正規金融渠道阻滯的背景下,民企只能選擇民間融資,這往往等同于高利貸。在此過程中,非法集資風險突出,去年以來,民間借貸崩盤危機在全國多地上演,引發地方金融動蕩。
“要是正規渠道可以拿到資金,誰愿意冒險借高利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金融機構仍以國有為主,在這種金融體制下,銀行更愿意為國企提供融資,習慣于“壘大戶”,缺乏能為中小企業提供有效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近日表示,中國應該集中資金大力發展社區銀行,形成大銀行貸款給大企業、小銀行貸款給小企業的新型貸款模式,以解決民企貸款難的問題。
(關鍵詞:民營企業 企業債券 社會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