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隨著中美約定不再提高關稅,全球經濟被貿易戰毀滅的危機就將漸漸散去時,特朗普馬上給了他們一記耳光。周二,特朗普發推威脅,如果中美最終不能解決分歧,關稅戰將卷土重來。
12月1日,中美2國元首舉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晚餐會晤,在歷經2個半小時的友好、坦誠交流后,雙方達成共識,停止加征新的關稅。白宮新聞發言人隨后也評價,晚宴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會晤”。這個消息,無異于“貿易戰”陰云中透出的一絲曙光,讓整個市場歡欣鼓舞。
然而,好日子只持續了1天,周一一過,特朗普的口風又變了。他透露,在晚宴中,中美雙方達成的,實際上只是“休戰”90天的協定,當然,這個協定也有可能延長,在此之中,他的鷹派貿易顧問、當前貿易爭端的始作俑者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將扮演重要角色。特朗普發推稱:“我們要么達成實質性協議,要么就完全不合作。”而達成“實質性協議”的可能性,將由萊特希澤作出判斷。
或許是想強調此番舉動的正義性,他還借鑒了火熱的超級英雄概念,他表示,如果萊特希澤認為雙方無法達成實質協議,“我就是‘關稅俠’(Tariff Man)”。對此,小編只想說,這可能是超級英雄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他的這番話對市場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打擊效果。周二,市場樂觀情緒全面退潮,標普500指數下跌逾3%,其中,一些跨國業務比重大的制造業公司受打擊沉重,波音下跌4.9%,卡特彼勒下得6.9%。同時,大量依靠亞洲供應鏈的芯片行業也遭到重創,費城半導體指數大跌5%,AMD暴跌11%,成為當天特朗普嚴厲的最大受害者。
因為是大boss特朗普下令增稅,美國政府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但是在貿易爭端中遭受損失的美國農民,則完全可以說是無妄之災,而且他們的損失也許是永久的,就算各方就此休戰,失去的市場也很難拿回來了。
在周末的會晤中,中方同意從美國進口更多的農產品,盡管并沒有具體約定數量和時間,但此舉還是得到了特朗普的高度稱贊,同時,他還將其稱之為美國農民的勝利。“農民將是我們與中國達成協議的最大和最快的受益者。中國打算立即開始購買(美國)農產品,我們產出了世界上最好、最干凈的作物,這正是中國想要的。”
顯然,這就是他一廂情愿的吹噓。如果關稅水平降低到以前的水平,中方訂單數量肯定會回升,但是,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用的基本上是期貨合約,可以推斷,未來幾個月的農產品合約已經鎖定了。要向中國出口產品,美國農民還得往后排,只不過,他們這個季度收成的產品,可能有些要爛在地里了。
在某些市場上,農民們可能無法奪回他們在報復性關稅后失去的客戶。最典型的是大豆市場,由于此前中國政府對美國大豆征收了25%的關稅,中國進口商迅速將目光轉向巴西等大豆生產國。據上月報道,截至10月中旬,美國對華大豆出口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94%。
農業經濟學家哈特(Chad E.Hart)估計,如果立即提高關稅,到明年這個時候,美國豆農可以恢復約原來一半的市場份額,長遠來看可能會增加到3/4。他說:“我們沒法拿回失去的所有東西。至少在這個種植季節,我們在中國市場失去了機會窗口。一旦你已經建立了貿易流程,并且完成了裝運,就很難再進行調整。”
另外,前面也提到了,中方雖然約定增加進口,但協議框架的關鍵細節仍不明朗。例如,其中提到“非常顯著地增加進口”,但每一方對“非常顯著”的農產品數量,估計會有不同的理解。哈特說,美國農民可能認為,這意味著增加政府和私人購買,不過,中方可能只保證政府采購,其余的完全交給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說到美國份額恢復,是基于市場大環境不變的前提。有人擔心,如果巴西借中國大量采購的機會大力扶植國內大豆產業,美國豆農就危險了。普渡大學經濟學教授泰納(Wallace E.Tyner)表示:“真正的危險在于,從中期來看,巴西可能會大幅增加大豆種植面積。他們的生產成本比我們低,一旦他們擴張完成,基礎設施就緒,我們就會永遠失去這個市場。”
據他估計,在中期,美國可能會將900萬英畝豆田產量拱手相讓。
到目前為止,牽扯進貿易沖突的各方顯然都沒撿到好處,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還將提高關稅當作正義手段,以超級英雄“關稅俠”自居,顯然不合時宜。相反,從中期選舉的表現來看,特朗普在美國人心中,似乎正在朝“大反派”的角色演變。
(關鍵字:豆農 關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