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廢舊金屬市場面臨著十分低迷形勢,再生金屬產業正經歷著2008年金融風暴“寒潮”后的又一次“寒冬”。對此,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于3月15日至18日,組織了對中國再生金屬企業走訪,主要以浙江省寧波市和臺州市的再生金屬區域為重點,就新形勢下針對企業需求和開拓服務項目進行溝通。
再生金屬行業存在的必要性
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再生金屬資源加工園區,寧波市鎮海金屬園區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曉鷹向我們介紹了園區的基本情況和現狀。
該園區作為國家第一批四個(寧波、臺州、江陰、天津)再生金屬資源進口加工園區之一,從2003年成立到2016年已有13年,主要從事進口六、七類廢料的拆解和加工。拆解的廢金屬包括銅、鋁、鋅、不銹鋼等,同時該園區還被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全國試點園區。高峰時期園區曾擁有80多家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年拆解能力達120萬噸。
受整體經濟形勢的影響,2015年鎮海再生金屬園區所剩企業38家,拆解量不到60萬噸,比上年明顯下降。造成量降的原因,一是由于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從國外進口原料價格上漲同時貨源緊張。據了解,目前貨源已流向東南亞的越南、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家,企業生存受到擠壓。二是環保監管要求提高,一定程度上限制進口廢料量;三是取消了減免稅收的優惠支持,人工成本、經營成本讓企業難以承受;四是加工層次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最終導致園區企業走的走、撤的撤、轉產的轉產、破產的破產。目前,還有32家企業繼續守望,而能正常生產經營的只有20多家企業,在苦苦期盼今年形勢能得到好轉。
劉曉鷹表示,鎮海園區進口的企業既有六類也有七類,如果國家嚴控七類廢料進口又將對園內不少企業造成致命打擊,這一現實問題亟須關注并加以解決。
近年來,作為再生金屬園區管理部門的寧波市鎮海金屬園區管理有限公司,一直積極采取挽救措施,一是維持園區企業的正常運行,二是幫助園區轉型做物流,但效果甚微。為讓園區起死回生,近期園區轉型為低碳環保產業。鎮海的再生金屬產業未來怎么走?在形勢的低迷及環保要求提高的雙重壓力的當下,仍有不少企業在堅守。
劉曉鷹認為,這個“產業蛋糕”就是那么大,目前關鍵的不是政策問題,而是行業不景氣。
可是我們發現在園區里,寧波涵盈金屬工業有限公司卻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該公司副總經理朱未明介紹,公司主要經營進口固體廢物拆解、分類以及金屬制品制造和加工,及國內再生金屬、再生塑料分揀、利用等。這兩年的生產運行基本保持平穩,開工率100%,2015年拆解量10萬噸,預計2016年基本維持2015年的水平。在朱未明看來,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貨源緊張,該企業貨源主要來自美國、歐洲,由于國外經濟不景氣,淘汰產品量降低,導致企業貨源不穩定。二是海關對廢電機的帶殼與不帶殼的界定標準與國外的鑒定標準不同,稅收差異使企業成本增加。如何能做到按國際化標準實施是該公司目前最大的愿望。
現階段,該企業僅分選再生金屬就可形成年拆解5萬噸的生產規模。
對此,劉曉鷹解釋,寧波銅產業鏈很發達,拆解的銅產品可直接供給下游企業做銅帶等。同時,與污染企業比較,該行業環保完全可控。在他看來再生金屬產業,在中國有存在的必要。
借助資本市場,向高端產品產業鏈延伸
寧波金田銅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再生銅加工利用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銅加工企業之一,多年來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產業涵蓋銅加工、高新材料、有色金屬貿易等領域,下轄十幾家生產型及貿易型分子公司,主要產品有銅線、銅棒、銅管、銅板、銅帶、銅排、漆包線、陰極銅、閥門、水表、磁性材料等,產品產量均居行業前列。
據該企業發展部經理魏馭時介紹,金田2015年保持穩步前進的態勢,11月底實現了新三板上市,12月1日正式掛牌;15萬噸連鑄連軋生產線投產,銅板、銅板帶等品種的產量有一定的增加,企業廢銅直接利用比例逐漸提高,產能綜合利用率90%以上。
雖然2015年外部經濟形勢不好,但由于措施有效到位,企業平穩發展,實現微利。魏馭時認為:一方面,小型企業破產倒閉,讓出市場份額,使資源向大型企業聚集,無形中降低了規模規范企業的競爭壓力,給大企業帶來發展空間。對于金田來說也是一個擴大企業規模的機遇。新三板上市后,企業環保要求更高、更規范。另一方面,面對市場銅價低的不利因素,該企業積極完善銷售體系的的同時,加大力度加強內部資源配置;市場方面,倡導全員營銷,做好對市場的掌控;風險管控方面,力爭做好訂單、資金的管控,防治壞賬、爛賬的發生;產品質量方面,實施產品結構轉型,并加工工藝的改進等,提升產能與產品精細化。
今年1~2月份,金田公司銅產品產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有10%左右的增長(2015年產品總量為59萬噸)。目前公司正緊鑼密鼓做好A股上市準備,希望借助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推出高端產品。目前,下游高精端產品主要應用在手機、空調等電子電器產品上。
魏馭時表示,鑒于目前國內的高端產品沒有標準可依,對高端產品的界定不清晰,因此建議盡快制定我國的高端產品有關標準。
政策環境對再生金屬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寧波展慈金屬工業有限公司是從事再生金屬深加工的專業化公司,主要生產ADC12鋁合金錠、黃銅棒、擠壓黃銅棒、黃銅擠壓胚錠、鋅合金錠、粗鋅錠等,現擁有年產3萬噸黃銅棒、3萬噸鋁合金錠和0.8萬噸鋅合金的生產能力,主要原料為六類廢料,紫雜銅、廢黃銅、廢鋁切片、鋁屑、易拉罐等。
據該公司外貿部經理曹玲麗介紹,2015年,該公司產量與2014年相比基本持平,但由于銅價格下降貨值有所下降。2015年每月產量在4000~5000噸銅棒,2015年下半年新設備投產后,每月產量在1000~2000噸,年總進口量為4萬多噸。
2016年第一季度產量基本和2015年持平。由于目前行業形勢不明朗,企業不再擴大產能,產品一部分采取點價銷售,雖然貨源較緊張,一季度訂單總體穩定,企業開工率為100%。
目前由于市場不景氣,該公司對采購做了調整,按客戶訂單囤積貨源,庫存一直保持在銅8000噸、鋁2000噸左右。另外,由于國內金屬價格上升趨勢較LME慢,國外價格升高,造成原材料價格上漲。因此該公司立足穩定謀發展,貨源長期從合作的歐美料場進口,保證貨源。最重要的是銅產品基本在當地市場消化,保證了資金快速回籠;鋁合金錠產品主要由本地的如電熨斗、洗衣機、電冰箱、路燈等家電生產企業消化。
曹玲麗表示,該公司的原料均來自國外市場,在進口廢料的實際操作中,企業特別希望有一個穩定的政策環境來保障企業生產經營運行,政策環境對再生金屬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加快企業轉型升級,避免再生金屬行業被邊緣化
驅車在臺州市路橋區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基地的園區內,滿眼是蔚藍的天空與林立的高樓。這些高樓大廈都是工廠車間,不少廠房大門還貼著迎春對聯。五顏六色的大型集裝箱車穿梭在寬敞的雙車道上,彰顯著基地內的企業對金屬資源再生產業的堅守和信心。
據基地管委會副主任沈家余介紹,臺州金屬資源再生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區域支柱產業,2012年臺州市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基地作為浙江省唯一項目列入第四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基地建設初期,原計劃入園企業44家,但由于受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不景氣的影響,未能達到企業入園目標。目前,入園企業38家,其中與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有關的36家。基地的龍頭企業臺州齊合天地公司2010年7月香港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廢舊金屬資源利用上市企業,浙江巨東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15年實現國內上市。
2015年,基地內的企業開工率能保持100%,但拆解量與上一年比有所下降,基地實際進貨量不到100萬噸。另外由于企業進入基地前期投資很大,不少企業2015年底才建好,大環境不好造成拆得多虧得多或利潤微薄。特別是近期,對國家是否“取消七類廢料進口”的消息尚未消弭,這對園區內大部分企業未來發展將是更大考驗。因此,現階段基地總體經營狀況不盡如人意。
為了能保障企業生存下去,避免再生金屬行業走向邊緣,園區采取了不少措施:一方面,延長企業的產業鏈向深加工方向發展,而環保嚴控已經逼迫一些小企業退出;另一方面,支持企業做大做強,靠拆解難賺錢的企業已經轉型,只有大規模企業才能做到延長產業鏈。
沈家余表示,雖然再生金屬產業很有特色,但是必須面對現狀。由于企業盈利空間越來越小,對納稅越來越少,對地方經濟貢獻的力度也越來越弱,因此園區管委會考慮整體轉型升級,正在組織園區內企業籌建行業協會,來協調企業內部問題以及企業未來的出路,希望將園區內拆解企業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抱團發展。
其實,一個國家級的“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如何轉型升級,不僅僅是園區管理者考慮的問題,也需要再生金屬企業深思。
產業政策實施應循序漸進,“一刀切”不利于發展
浙江京城公司主營廢舊金屬拆解,該企業總經理何正邦表示,目前關于國家對七類廢料進口量調整政策至今還沒有明文。他認為,行業政策的調整要循序漸進,應該考慮整體形勢惡劣給行業帶來的實際問題。行業現狀是高質量產品短缺、中低端產品過剩,原來是劣幣驅除良幣,現在是良幣驅除劣幣,國家對高端產品的需求還有很大缺口,因此企業必須轉型升級,加快高端產品的研發力度。
對于進口廢料綜合利用產業,有人把企業進口的原材料當作“洋垃圾”,對這種認識他深感遺憾,希望加大宣傳力度。他說,再生金屬產業已經進入國際化發展時代,我國再生資源進出口在國際合作中有著重要位置,再生金屬行業肯定要轉入國內。對進口廢料是“堵”還是“疏”?他表示,政策應該逐漸減少,而不應該采取“一刀切”。目前國內回收體系不健全,企業都在積極籌劃回收體系建設,鑒于現在行業處于艱難時期,行業自身需要抱團取暖,而政府也應該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再生金屬行業受國家政策、決策的影響很大,希望政府在政策出臺之前能讓企業展開手腳,加快發展,不要讓其束手束腳。
據何正邦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積極與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合作開展廢舊線路板拆解技術方案,希望通過先進的技術方案改變國內廢舊線路板拆解技術落后的現狀,但是前期許多可研性工作需要協會和技術部門的支持,資金方面希望政府給予專項資金支撐。
把好再生資源進口關,“圈區管理”利大于弊
在臺州路橋金屬再生園區內,園區的龍頭企業齊合天地金屬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鱗次櫛比的廠房之間。據該公司行政副總監兼辦公室主任葉敏介紹,該公司主要進口七類廢料綜合開發利用,鋁錠生產規模為5萬噸,主要供給汽車、摩托車廠家生產配件。2015年,實際拆解量年39萬噸,廢雜銅量占廢料總量的10%~15%、廢鋼鐵占廢料量的78%、廢鋁占廢料量的6%~11%、廢塑料等占1%。今年1~2月,企業進口量與去年基本持平,企業計劃做大做強把產量增加到40萬噸,同時做好節能降耗、壓低平均成本。他說,國家全面限制七類廢料進口政策目前尚無明文,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不穩定因素,企業希望盡快塵埃落定。
葉敏表示,近年來產業重新洗牌,優化結構,轉型升級,有效地達到了規模化的目標。目前,如何提高大型企業的資源聚集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整個行業不管是從當地政府層面、中央層面還是宏觀經濟層面存在太大的變數。在國內回收體系很不健全的情況下,公司為確保企業正常生產,貨源一直來自歐美(主要是貨源穩定、質量好),如果國家限制七類廢料進口,對他們這些以進口廢料為主的企業后果不堪設想。
在該企業生產現場,從破碎/洗選車間、大電機拆解車間、原料分選庫車間、熱解爐/電磁爐等深加工車間,我們看到每個車間都是機器轟鳴,工人在忙碌地生產,裝載車將廢料和產品有條不紊地碼放在車間和倉庫里。不少大型現代化設備如電磁分選機、破碎機、電磁爐,極大提高了廢料的綜合利用率,達到節能減排非常環保的效果;該企業的三廢處理,完全達到再生有色金屬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工業爐料排放標準及國家水、氣等方面的排放標準。
從齊合天地的生產線路圖的實踐可以證明:再生資源從進口到綜合拆解加工利用,能夠帶動貿易、運輸、工業制造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進口廢舊金屬,充分綜合利用,符合綠色及可持續發展理念
位于臺州市路橋區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基地黃金大道1號的浙江巨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專業從事生產銷售有色金屬復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廢舊金屬、廢舊電器設備拆解深加工和廢舊金屬批發及進口業務代理為一體的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綜合性企業。該企業原料供給渠道主要來自西歐和美國、比利時等國家。經過幾年發展,巨東已具有廢舊金屬貿易、拆解、深加工、有色金屬冶煉、金屬成品制造、銅鋁深加工能力,目前年生產加工廢舊金屬50萬噸,2015年成功在新三板上市。
2015年,在整個行業不景氣的形勢下,巨東取得了凈利潤達到3000多萬的經濟效益,依然保持了開工率100%的旺盛營運勢頭。該公司辦公室主任陶國良介紹,公司主要采取了獨創的“單船管理”運營模式,對主營業務車間如銅深加工車間、鋁鑄件車間、鋁錠車間實行生產經營管理承包責任制。承包者都是公司業務骨干,有效提升了再生金屬產品產量的利用率和質量。“單船管理”運營模式,有效激發了員工的生產積極性。
陶國良認為,進口廢舊金屬,充分綜合加工利用,符合我國的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理念。對于原料以國外進口的企業,如果國家取消了廢舊金屬進口政策,將會波及一大批多年苦心經營的再生金屬企業。而破產、轉型、重組,都將是企業面臨的問題。
后記
為期3天的再生金屬浙江寧波臺州廢料進口企業考察之行,筆者感受頗深。
此次走訪的企業和園區,主營業務均為再生金屬的綜合開發利用,原料來源渠道主要從國外進口而且手續規范,生產工藝是“傳統的人工+自動化設備”,三廢處理效果基本達到國家有關排放標準,產品流向下游加工企業進行深加工使用,產品回收率達到90%以上。遺憾的是,受國內外整體經濟下滑的嚴重影響,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但是,鼓舞人心的是這些企業憑著對行業的熱愛,他們依舊堅守并充滿信心。
目前,以物資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潮流,很多國家把這種方式看作是緩解資源瓶頸的重要措施。從事進口再生金屬綜合開發利用的企業,在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他們的貢獻有目共睹并值得肯定。近期不斷有消息反映國家將進一步限制廢舊金屬資源的進口,這勢必將對逐步健康發展的再生金屬進口加工企業致命打擊,希望政府為再生金屬產業有序發展保駕護航。另外就企業自身而言,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唯一的出路就是產業集約化與規;⑶覒撨M一步促進再生金屬應用高端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偠灾,對于中國的再生金屬產業,只要有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支撐,以及企業集約化與規;耐晟,再生金屬產業的春天應該很快就會來臨。
(關鍵字:再生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