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礦業需求疲軟,復蘇動力不足。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編寫的題為《地質工作形勢跟蹤與分析》的報告中顯示,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多層化、復雜化,全球礦業在今年將難以好轉,在美元走強及新興經濟體增速下挫的重壓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難覓回升動力,全球礦業格局將繼續深度調整。
報告指出,礦業金融炒作褪色,供需關系、美元指數與庫存將共同主導重要礦產品價格走勢。自2011年年終以來,隨著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力度減少,礦業市場金融炒作日漸褪色,礦產品市場正在回歸供需影響價格的基本面。供需關系、美元指數、庫存等因素目前正在且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主導全球主要礦產品的價格走勢。
全球大宗礦產品需求疲弱,尚未出現接續中國需求的經濟體。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使得國際大宗礦產品供給過剩,更為嚴峻的是其他新興經濟體發展經濟增速同樣出現了回落,且分化現象較為明顯。這種態勢預計將維系短則1~2年,長則3~4年。
報告還提出,各國政府將繼續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支持和促進本國礦產勘查復蘇。最直觀的表現是,各國穩步增加了政府對于礦產勘查的預算,另外就是通過財稅刺激、修改礦法,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報告最后稱,全球礦業仍處于深度調整階段,呈現出礦業復蘇的醞釀期、礦業技術創新的孕育期、礦業管理政策調整的博弈期、能源資源治理結構的改革期等“四期疊加”特征。報告建議:我國要穩定公益性地質調查投入,從加強油氣地質調查、非傳統油氣資源的地質調查與評價、重點礦種的調查與評價三方面著手,推進地質調查工作結構調整;加強地質科技創新和勘查技術的研發投入,聚焦大理論和技術難題;抓住機遇推進礦產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出臺促進礦產勘查的相關政策;深入研究能源資源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全球能源資源格局治理;加快實施“走出去”,打造負責任的中國礦業企業形象。
(關鍵字: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