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女同同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人妻操操性生活视频-五月六月欧美少妇激情-日韩精品影片免费观看

中華商務網
正在更新
短信回放
您現在的位置: > 中華商務網> 有色產業> 小金屬> 每日聚焦

中國制造面臨新產業形態挑戰

2013-3-7 10:17:23來源: 證券時報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導讀:
  • 近日有報道稱,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在中國幾乎所有廠區下達招工凍結令。過去很多年,富士康一直對于勞動力有著巨大的渴求,甚至各地政府動用公權力和財政力量為其招工。最近富士康一外部招聘人員稱,富士康今年對工人的需求與2009年一樣低。
  • 關鍵字:
  • 中國 制造 產業形態

近日有報道稱,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在中國幾乎所有廠區下達招工凍結令。過去很多年,富士康一直對于勞動力有著巨大的渴求,甚至各地政府動用公權力和財政力量為其招工。最近富士康一外部招聘人員稱,富士康今年對工人的需求與2009年一樣低。

2009年全球正在經濟危機的深淵里,富士康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低迷是容易理解的。而對這次停止招工的原因,有傳聞說是iPhone5訂單下降導致的,富士康和蘋果公司對此都予以否認了。考慮到從2011年7月起,富士康提出三年引入100萬臺機器人(300024)戰略,所以停止招工的原因或許不是蘋果產品市場的原因,而是生產方式的重大調整與變化。

富士康的大規模集中生產,是中國制造業多年來輝煌的主要象征,也是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制造業和國際貿易生態的主要代表。這種產業形態典型地體現了以下特征:產品制造與設計、銷售相分離,制造業倚重廉價勞動力和高度發達的物流業、由過度消費和產能無限擴張作為這種產業形態的經濟基礎。

之所以這些年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中國制造能冠絕全球,是因為中國在全球有獨一無二的兩大優勢,契合了近20年來全球產業形態。一是物流和產業集群的優勢,一是生產成本的優勢。由于中國的連年的超高投資,使得中國的基礎設施和物流形態在全球有著明顯的優勢,加上幅員和人口的原因,使得中國制造取得了無與倫比的集群的效應。這一優勢,使得各新興和欠發達經濟體無法與中國制造業競爭。更重要的,是中國低人工成本和低環境成本,取得了對于發達經濟體絕對的競爭優勢。

但是一定時期和一定產業形態下的優勢不是可以永久享有的。一個成熟的產業形態,在穩定一定時期以后,一定會遭受創造性的破壞,從而出現新的產業形態。二戰前后,工業化是主要的產業形態;上個世紀60年代以后,工業國家工廠外移、去工業化為主要產業形態;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制造業外包、服務業占主導為主要產業形態;21世紀初,全球信息化為主要產業形態,這個時期的產業形態主要體現為: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的普及、智能產品的廣泛應用、人們生活和工作廣泛依托網絡和IT等信息化工具。

每次產業形態的變革,均推動了制造業形式的變化以及產能在全球的重新布局。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主要工業化國家制造業外包,這個時期制造業在全球重新布局的推動力量主要是成本因素,即制造業在全球尋求廉價勞動力,所以全球制造業的重心陸續落在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身上。21世紀以后,智能化逐漸普及,因此出貨量、及時性成為生產和國際貿易的主要要求,所以擁有大量熟練勞動力、運輸和物流非常發達、產業集群效應明顯的中國最具有優勢,使得中國成為獨一無二的“世界工廠”。

由于最近一次產業形態對應的經濟結構是:發達國家過度消費和少新興經濟體產能過度擴張。在2008年全球危機爆發后,這種經濟結構產生的弊端暴露無遺,所以,發達經濟體以去杠桿為首要經濟使命,新的經濟基礎即將出現,那么新經濟基礎對應的產業形態必然變革和升級。因此,中國制造適應的經濟基礎及其產業形態將會變更。另一方面,中國制造當前對應的產業形態,植根于價格競爭,所以適應于過度消費的社會。然而,在過度消費和債務危機被矯正以后,適度消費成為主流,消費必然升級,價格競爭的重要性下降,將帶動產業方式轉變,如3D打印等等,都對中國制造提出了挑戰。

另外,即使是在原有的產業形態下,中國之前的優勢也在動搖。一是低成本優勢正在變成劣勢。由于這些年來中國超高速發行貨幣,使得中國的通貨膨脹較高,人們簡單生活成本上升很快,廉價勞動力對比于周邊一些國家不再廉價。同時,中國大面積的環境污染事件(如霧霾、地下水污染等)表明中國已經到了環境承載極限,所以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無可避免地逐漸喪失,一些國際企業正在離開中國,主要是向東南亞遷移。再一個是,考慮到工資水平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中美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在部分領域美國重新獲得了競爭力。最近蘋果電腦生產制造搬回美國,就是一個例子。第三,由于中國老齡化加劇、勞動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紅利拐點出現,傳統制造業外遷是自然現象。第四,由于技術、增值服務等在產品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簡單勞動力在產品價值中的地位越發萎縮,也使得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制造面臨困境。

所以,即使在當前這種經濟基礎和產業形態下,中國制造業的許多優勢也將逐漸動搖消失。而由于技術進步以及消費升級,將導致新的經濟基礎出現,出現新的產業形態,而新的產業形態將對制造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可能導致制造業重心在全球重新分布。所以,中國制造在未來能否保持地位,關鍵看是否能適應新的經濟基礎和產業形態。

(關鍵字:中國 制造 產業形態)

(責任編輯:00516)
每日聚焦
市場動態
最新供應
最新求購
【免責聲明】
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有色產業頻道: 基本金屬 | 小金屬
中商數據-研究報告-供求商機-中商會議-中商VIP服務-中文國際-English | 鋼鐵產業-化工產業-有色產業-能源產業-冶金原料-農林建材-裝備制造
戰略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媒體報道 | 客戶服務 | 誠聘英才 | 服務條款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華商務網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
本站所載信息及數據僅供參考 據此操作 風險自負 京ICP證030535號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盛世龍源12號樓 郵編:100022
客服熱線: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