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報道: 記者近日獲悉,上海清算所(下稱上清所)今年6月前將上線人民幣電解銅掉期(CUS)產品,進一步滿足相關企業的避險需求。
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去年以來持續下跌,近期部分品種又出現超跌反彈。在此背景下,有色金屬產業鏈企業的經營壓力凸顯,產品和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加大,不少企業的避險需求日益增強,期待避險工具更加豐富多樣。
據上清所業務部總經理張蕾介紹,CUS是以上海有色網發布的1號電解銅價格指數為標的指數,以人民幣進行計價、清算以及結算。
據記者了解,CUS的銅標的與上期所一樣,區別在于CUS的結算方式為現金結算。同時,CUS采用的定價為電解銅全價,即該產品最終結算價格根據協議到期日上海有色網發布的境內電解銅的現貨價格計算。根據上海有色網的作價方式,CUS全價銅將以期貨基準價加上現貨升貼水。
“銀行可以通過該產品為相關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服務,如套保業務。”張蕾表示,由于內貿銅現貨升貼水價格波動巨大,上清所該產品的設計是基于實體企業的避險需求,CUS除了采用點價加上升貼水的全價模式外,對參與者而言價格更加靈活、可把控。而且不同于期貨的競價模式,CUS采用的是一對一詢價模式。
在中信寰球商貿(上海)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于士凱看來,中國是銅消費大國,與國際市場相比,以人民幣計價的銅衍生品市場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上清所這類產品的推出有利于完善國內的銅衍生品市場。
于士凱認為,發展銅衍生品將為國內有色金屬企業提供更多的套期保值工具,以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可幫助傳統企業實現轉型,是行業需要的金融創新。
他舉例說,比如某下游企業計劃今年9月采購2萬噸電解銅,由于擔心后期價格出現上漲,企業需提前在今年6月鎖定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按6月的價格買入一定量今年9月的人民幣電解銅掉期月度協議,規避價格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
此外,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的背景下,于士凱表示,上清所推出的銅衍生品引入人民幣計價清算結算機制,可以拓展人民幣使用渠道,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據介紹,人民幣電解銅掉期業務今年2月已完成立項,目前上線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中,預計今年6月1日前推出。此外,上清所今年還準備推出碳金融衍生品中央對手清算業務。
(關鍵字:銅 電解銅 電解銅掉期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