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已經連續保持10多年高增長奇跡的電動車產業,再次刷新歷史紀錄,創造產銷3505萬輛、同比增長13%的驚人業績。在整個全球經濟振興乏力、我國經濟數據表現不理想的大背景下,電動車產業猶如耀眼的明星活躍在中國工業的舞臺上,令人充滿著期待與遐想。然而,直到今天,電動車依舊是處在汽車與自行車夾縫中求生存的一個新興行業。
那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與人們生活聯系日益密切的行業,眼下,電動車行業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未來,行業將呈現什么樣的發展局面?
【市場現狀】 賣一輛電動車賺取的毛利潤微乎其微
在采訪中發現,目前,鄭州電動車市場銷售商往往都是十幾家甚至二三十家地集中在五六十米左右的路段。施積蘭說:“大的電動車市場就是位于航海路的電動車航母城和黃河路中段的批發市場,而位于京廣路和桐柏路等地段電動車銷售也顯得很‘旺盛’。”
針對電動車商家“扎堆”開店的情況,施積蘭說,同類經銷商“扎堆”是商業經濟的自然現象,但過度集中顯然對整個行業的經營有較大影響。他說,由于各個經銷商的集中銷售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共生關系,消費者一說買電動自行車,都會毫不猶豫地想到這些大賣場,無形中這種“市場”的拉力就顯現出來,而這種拉力往往要高于一個店面形成的影響力,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因此,集中不可避免。但是很明顯,這種集中銷售模式也有其固有的弊端。市場的不規范和不成熟使眾多的消費者在選擇自行車時相對還比較感性和盲目。不高的市場進入門檻,使每年有大批的電動車品牌涌入市場,惡性的價格競爭更是沖淡了人們的品牌消費意識。殘酷的競爭使經銷商的利潤進入微利時代,多數商家主要靠廠家年終的返利謀求發展。一位代理商算了一筆賬:除去成本,加上房租、運費、售后服務、稅收等各項費用,賣一輛電動車賺取的毛利潤微乎其微。
【市場亂象】 以短期行為延續暴利是飲鴆止渴
“微利時代來臨后,一些心態不成熟的企業就會出現短期的集體‘近視’,以短期行為延續暴利時代的‘良好’感覺無疑是飲鴆止渴。”魏曉明說。
王振華說,鄭州市的電動自行車生產領域不乏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廠家。這些廠家在經營管理上都極不規范,為了能參與市場競爭,就以低廉的產品價格來吸引目標消費者。結果,配件品質低劣、工序過于簡化、質量難以保證的組裝電動車就被推向了市場。這些低劣產品對市場秩序的沖擊是致命的。與質量問題相比,售后服務更讓消費者苦不堪言。
目前鄭州電動自行車市場售后服務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市場上大部分品牌的售后服務點分布少,廠家零部件供應協調遲緩,電動車出現問題后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另一方面,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售后服務點不穩定。而對消費者來說,一個誘人但不能兌現的服務承諾往往比沒有承諾更糟。售后服務環節出現差錯,對一個品牌的殺傷力也往往是致命的。魏曉明分析說:“轉變也在悄悄進行。在目前電動車市場銷售利潤空間很小的情況下,很多品牌代理商開始由靠銷售產品賺錢轉向靠售后服務賺錢。”
【事故頻出】 電動車行業的質量狀況非常嚴峻
如果說電動車銷售商是電動車利益鏈上最重要的一環的話,那么,銷售商后面的最大獲利者,就是電動車生產廠家。
“當初設計電動車產品的人肯定沒有錯,錯的是在激烈商業競爭中,偷工減料以獲取市場份額和利潤的不良商人以及不守交通規則的騎車者。”施積蘭表示,部分電動車存在諸多質量安全問題,比如性能達不到安全要求,甚至成為“馬路殺手”;電池質量差,使用壽命短,繼用里程與使用說明書不符;售后服務不到位,屢修屢壞……
有業內人士在網上公開發帖稱,整個電動車行業的質量狀況非常嚴峻,一是貼牌車占電動車的40%以上,也就是說,現在市場上有相當數量的電動車品牌,與原自行車廠、摩托車廠僅是商標使用關系;二是拼裝車多,往往幾名臨時工就組成一個工廠,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售后服務都是無法保證的;三是一些廠家降低成本,生產一些低價格的電動車,在市場上打起價格戰,最終受害的還是不知情的消費者;四是電池質量差,出現問題后,維修時更換新電池的透明度不高,一口價及亂收費等現象極為嚴重。
【市場期盼】品牌化離我們還有多遠
電動自行車市場競爭的硝煙已彌漫開來。然而在產品日益同質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有效地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呢?
“高標準,高質量、優質服務是企業打造品牌的基石。一件好的產品要使更多的消費者接受,就必須通過廣告宣傳、媒體的炒作,才能在消費者心中打下烙印。” 李成義認為,要打造企業的強勢品牌,企業應該首先明確自己的定位,即企業必須讓消費者感覺到產品的與眾不同。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找到產品推廣的切入點——你的電動自行車是時尚、環保?還是質量硬、性能穩定?或是售后服務完善?抑或是低噪音、隨車充電、數種騎行功能?如果找不到一種獨特的產品差異點,推廣則往往很難奏效。
對此,河南省工商局一位負責人表示,工商部門要對全市銷售電動自行車的企業、個體工商戶的主體資格再次進行全面清理,在對無照經營電動自行車的經營業戶堅決予以取締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電動自行車企業、個體工商戶經濟戶口。此外,對經營者銷售的產品(電動自行車)質量及其經營行為開展市場巡查,對存在銷售不合格電動自行車,無3C認證擅自上市,利用廣告進行虛假宣傳,采取商業賄賂等手段進行經營活動的違法經營行為依法查處。
家住惠濟區的王樂不解地問,既然有關部門認為街上銷售的一些電動車不符合標準,為何還讓廠家生產,出廠后為何還讓商家公開銷售,為何不從源頭上將這些存在安全隱患的電動車查封掉,而讓不明真相的消費者來承受損害?
在法律空白、監管缺失的情況下,電動車引發的社會問題,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該如何做?這不由引起我們的深思!
(關鍵字:電動車 汽車 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