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貴陽6月5日訊(記者王新偉、通訊員徐天國)8平方公里工業區,4平方公里小集鎮,3萬多常住居民。
自南向北,一條高速公路穿城而過,“產城區域”自然“八四”分成。
西面,鱗次櫛比的標準化生產廠房,可見綠色隨處點綴;東面,喧鬧繁華的集鎮車水馬龍,沿街商鋪林立,交易旺盛。這就是記者耳聞目睹的小寨壩鎮——一個風生水起而又離奇嬗變的貴州產城一體化小鎮。
起步:“工業拉動”成就幸福城鎮
打開塵封的歲月,12年前的小寨壩鎮,“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鎮”的牌子就已經掛上。這個因工業崛起而領航全省的知名小鎮,倘若追溯至明清時代,由來已久的名稱叫“黑神廟”,起因是當地人頂禮膜拜一尊“黑神”。在工業經濟處于低迷時期的貴州,落戶小寨壩鎮區的涉農企業產出了稀缺的“磷復肥”,并歷經數十載磨礪得到世界認同,最終貼上“中國貴州息烽”的標簽邁出了國門。如今已膨脹壯大成東南亞最大的“磷化工城”。
2012年,小寨壩鎮GDP達到24.85億元,財稅收入5453萬元,其中工業比重占86%以上。
產業興,百業旺,人氣活。依托工業興鎮的強力拉動,小寨壩鎮區人口驟增,商鋪云集。有2011年調查數據顯示:由產業工人、當地居民、外來商賈組成的聚合人口最多時達4萬余人。
黑神廟居委會主任呂世芬,以土生土長“老街人”的身份,見證了小寨壩鎮的變遷:24年前,黑神廟街道總長不過500米,街道兩邊全是低矮破舊的木板屋和茅草房。通街道路坑凹不平,僅有一家餐飲小吃店。逢周五趕集,兩邊地攤占道,過往車輛便成了“腸梗阻”。
斗轉星移間,呂世芬口中的老街變換了臉譜:街道兩頭延伸,三四層樓高的洋房,戶戶商鋪寬敞,家家生意紅火。至少80%的本地住戶靠出租房屋,一年“坐地生金”少說也有萬兒八千。
從本鎮三田村嫁到黑神廟街上將近20年的袁先群,腦海中那些年“排隊挑水”的印記,跟隨“水桶下崗”而漸漸淡化。尤其是1997年修建新大街,成百上千的外來戶紛至沓來,她眼里的集鎮也就越發熱鬧非凡。
目前,不少手頭富裕的人家,還紛紛“玩”上了奧迪、路虎、奔馳、寶馬、大眾等高中低檔轎車。每到夜晚停車,全街簡直“一位難求”。
敢吃“螃蟹”的謝軍,多方籌資上千萬興辦了全鎮唯一一家混泥土攪拌站。在其站上打工的農民,平均月薪不低于3000元左右。呂世芬對此很開心:小寨壩人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了,過去萬元戶很了不起,現在10萬元戶滿大街,就連百萬元戶也不稀奇。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交融發展,在成就小寨壩這個“幸福小鎮”的同時,也為貴州怎么走特色城鎮化道路樹立了“標桿”。
起跑:“產城互融”做強工業重鎮
現代化的標準工廠,別墅式的住宅新村,失地農民搖身變工人……
盤點眾多的“貴州神奇”,一個“從工業為零到工業重鎮,從小鄉場到小城鎮”的小寨壩,值得回放的鏡頭可謂很多。
——自2000年開始,臨危受命的屈慶麟董事長率領團隊負重攀越,設計一套“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滾動升級法,短短十余年便把開磷產業園區拓寬到了8.23平方公里,去年實現工業總值96.35億元。
——作為執政一方十余年的“掌舵手”,李世祥親自指揮了以文化路、貿易路、外環路、交通路和重鈣小區為“三橫四縱”的城鎮中心建設,使這個按“縣級標準”設計的小城鎮,在1992年被列為貴州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先進鎮;2001年被國家五部委授以“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鎮”殊榮……
“縱觀小寨壩的今天,既是“產城互動”也是“產城分離。”百忙之中的小寨壩鎮黨委書記陳才忠在辦公室接受采訪時說,從磷化工企業進駐小寨壩鎮那天起,縣委縣政府就定下了一條鐵規矩,凡是企業“圍墻內”的事情,全部由企業自己作主;凡是企業“圍墻外”的事務,地方政府必須當好“保姆”。
去冬今春,鎮長陳林一直在忙碌磷化工產業園區征地搬遷問題。“所有拆遷無一例強征強拆。當前中心村堰塘溝組80%的農戶已簽訂拆遷協議,潮水村何家壩片區房屋測量基本完成……一大清早,行色匆匆的陳林又“馬不停蹄”趕往拆遷地。
大風起兮云飛揚。透視每個企業成長的背后,翻滾的都是“大拆遷”的浪潮。敢于弄潮的小寨壩鎮黨政一班人,用“貨幣補償、產權置換、異地遷建”三大絕招,不僅在縣城下陽朗村興建了一座容積為3萬人的“開磷產業工人安置新村”,還在小寨壩南山大道成功打造了一個別墅型的“息烽工業園農民安置新村”。
失地不失業,生活有保障。工業產業園的迅速擴張,也擴大了鎮域就業空間。據統計,小寨壩全鎮7個村拆遷戶中,有5300多失地農民進廠當了工人。
“一人進廠,脫貧一戶;二人進廠,致富一家。”而今,僅在楊倫銀的轄區范圍內,以南山大道閑置廠房作“誘餌”,新引進的星科電子有限公司提供的女工就業崗位就有200余個。
起跳:“遠景規劃”打造生態小。
“打開新一輪小城鎮建設大門,鑰匙旋轉的角度一定要精準。”陳才忠用紅筆在小寨壩鎮區圖上輕松一畫,快速勾勒出由鎮域向外輻射,再經排杉繞流長環西山的“金三角”。
陳才忠介紹,新版《小寨壩鎮城市利用總體規劃》最大的看點,規劃面積擴大了10多倍,由4平方公里提升到42.54平方公里。按擬定的規劃構想,規劃總投資高達1000余億,范圍東至梅小山、黃木溝、猴子巖一帶,南至盤腳營南山煤礦、潮水村小橋,西抵鎮域邊界,北至大河口、吳二寨、大坡嘴一線。屆時,居民們呼吁的“建綠地、造公園、修廣場”等暖心工程都會一一“凸顯”出來。
在小寨壩鎮建設總規上,規劃建設期限分“近、中、遠”三個階段,當2020年完成中期目標時,一個新的城鎮生活區已實現集中往南遷移;而一朝2030年遠期建設達標,產業園區和小寨壩鎮區將呈現真正意義上的“產城分離”,并與息烽縣城形成“產城互動”新概念。
縣工業園區辦副主任陳運坤告訴記者:當下最刺激大腦神經的,莫過于投資234億元的熱電聯產項目。項目分2期實施,相關的可研報告和項目規劃、地質勘察均已“搞掂”,安全評估正在進行,預計今年6月動工開建。待項目全部落成,不光小寨壩人冬天不喊冷,全縣25萬人也將在貴州率先坐享“暖氣直供”。
從規劃看遠景,小寨壩人已齊力放飛夢想:做全省小城鎮“產城聯動”發展示范先鋒,全面建設綠色低碳旅游小城鎮,最終建成“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優”的獨特風情小鎮。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連環帶動了金融業、餐飲業、房地產、租賃業等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幾家大型金融機構紛紛入駐小寨壩鎮,一個功能齊全而市井繁榮的城鎮,正昂首崛起黔中。
采訪手記:
今年,貴州省啟動和實施了“5個100工程”,這其中,產業園區成長工程、示范小城鎮建設和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3個100工程的“標棰”,都無一例外地“砸”在了小寨壩鎮的頭上。
這一切,看似巧合,實屬不易,畢竟3朵“金花”同時下嫁一處,絕非“天上掉餡餅”,其彰顯的還是一個地方實力的比拼。作為貴州探索工業化和城鎮化“齊頭并進”的奠基石,“小寨壩模式”無異為拋磚引玉,所提供的借鑒意義不可估量。
發展無止境,奮斗無窮期。隨著公共設施的建設完善和城鎮服務能力的日益增強,小寨壩鎮走上了一條“城鎮建設支撐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產城互促”特色路子。
在無數歡喜與陣痛疊加的身后,永不言退的小寨壩人悟出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城鎮化,既是樓房增多、區域擴大、設施擴展、環境優美,同時更是人的“城鎮化”。或許將來,如何以“政府+企業+高校”辦學,以“凈化+綠化+亮化+美化”齊進,以“文化+教育+醫療”并舉,以“硬實力+軟實力+發展力”并行的方式,在新思路中提升城鎮品格,進而實現“服務人、影響人、教化人、感動人”的目標,這才是一個生態城鎮發展的精髓與終極。
(關鍵字:貴州省 息烽縣 城鎮 工業 磷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