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廠窘境仍經持續
自今年三月以來,國內煤價持續走低,眾多煤企怨聲載道,卻無回天之力。其實,早在2012年我國煤炭市場供求關系已出現逆轉,煤炭定價隨之徹底放開,成為了完全市場化的產品,其定價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而隨著2013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受到環境的等諸多方面約束,下游各產業對于能源包括煤炭的整體需求不僅是負增長,甚至開始減量。對比過去所謂煤炭“黃金十年”給行業帶來的巨大產能,供求過剩的問題在此時越發凸顯。從而加快了煤價下滑速度,且在短期內很難得到解決。
尿素無剛性成本支撐
尿素企業與煤炭企業作為行業上下游,本就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特別是在尿素價格處于下跌行情中,煤價無疑是支撐成本的首選利好因素。但如今這一利好卻變得不值一提。由于當前煤炭行業異常低迷,煤企大多艱難度日,甚至連晉煤、陽煤這樣的煤炭集團也不例外。據悉,為消化自身庫存壓力,旗下企業成為了煤炭集團主要的消費群體,這其中也包括下屬尿素廠,同時為減少這些企業外采低價煤的情況,集團內部供煤價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僅7月降幅就超過了100元/噸。不過,大部分中小型煤廠也不甘示弱,對尿素企業更是大開方便之門,不僅積極送貨到家,而且可以賒銷。用尿素廠一位朋友的話說:當初求著煤廠供貨,提前交款不說還要等很久才能給安排車皮;如今算是翻身了,煤廠不僅送貨上門,還能推遲結款,甚至可以先用再定價。不可思議的彈性煤價給尿素廠帶來了更為靈活的彈性成本,恐怕這就是尿素缺少成本支撐的主要原因。
尿素銷售靠聯儲定價靠市場
年初至今,國內尿素價格整體處于跌勢,其間雖有幾次反彈行情,但大多“曇花一現”般的迅速結束。由此也給經銷商增添了過多的風險意識,以至對市場信心嚴重不足。最終結果就是聯儲聯銷成為常態操作模式,甚至就連業內公認的夏季備肥行情也很少看見買斷。這種現狀并不能簡單解釋為經銷商看不透市場,或許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經銷商看清了自身與廠家相比處于弱勢,預測底價又無廠家剛性成本作參考,行業開工率更是難見自降,所以也只能選擇聯銷。至于后期的定價任務則完全拋給了市場,相當于隨行就市。
綜上所述,由于相互賒銷或聯銷,煤廠、尿素廠、農資經銷商三者之間已經缺少了相互制約力,導致尿素定價很可能要靠終端消費者來決定。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順著目前尿素的銷售模式分析,只有當終端農戶認為價格合理并開始采購時,才能看到價格支撐,否則就是死氣沉沉的觀望。客觀而言,即使經銷商低價銷售,風險也可層層轉移,經銷商可轉嫁給尿素企業,尿素企業又可轉嫁給煤炭企業。表面來看,有種互幫互助的意味,短期貌似可以合理避險,實則卻是各環節缺少利潤空間的畸形運作,甚至有了 “公益事業”的味道。如此下去,行業前景可謂堪憂。
中華商務網 楊盧義
(關鍵字:尿素 尿素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