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Mining.com網站報道,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分析師警告,脫鉤中國關鍵礦產供應鏈將使全球能源轉型的目標成為泡影。
該公司在報告中警告,將中國排除在世界銅供應鏈之外將給西方經濟體帶來850億美元的缺口,這幾乎無法彌補。
銅是電動化的重要材料,沒有銅,世界無法實現脫碳。伍德麥肯茲估計,到2050年,全球銅消費量將增長75%至5600萬噸。
要滿足如此大的消費量并非易事。
國際能源署(IEA)已經估計,在產礦山和在建項目僅能滿足2030年銅需求的80%。
然而,供應量增長不僅僅是新建礦山。下游加工(冶煉和精煉)以及半成品/成品制造業是銅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伍德麥肯茲分析師稱目前過高估計了銅供應鏈。
目前,這些行業都被中國所控制。
中國控制力
伍德麥肯茲估計,近80%的銅礦山生產銅精礦,然后在冶煉廠加工成電解銅以供應終端市場。
2000年以來,中國新增銅冶煉能力占全球的75%,目前控制了全球幾乎所有的冶煉能力(97%),貢獻了300萬噸的產量和250億美元的投資。
2019年以來,中國新增了1100萬噸的銅及其合金能力,占全球新增量的80%。這些設施有2/3生產銅線材,使得中國產能占全球的一半,目前還在擴產。
“中國銅冶煉工業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伍德麥肯茲銅市場咨詢經理劉志飛(Zhifei Liu,音譯)稱。“2000年代,環境和效率標準提高帶動了冶煉廠的現代化。”
“如今,中國冶煉廠成本低、環境標準高,特別是在二氧化硫捕獲方面,這使得他們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伍德麥肯茲報告稱,盡管采取了《通脹削減法案》等諸多措施,但因為利用率低和成本高昂,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半成品生產面臨挑戰,而且北美或歐洲沒有新建原生銅冶煉產能的計劃。
離開中國會怎樣
中國銅消費量占全球的50%,離開中國,要實現能源轉型目標,需要更多銅加工能力。
伍德麥肯茲估計,未來10年,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將新增860萬噸的銅需求,主要來自交通、發電和電網。這相當于世界其他國家70%的冶煉產能和55%的制造能力。
伍德麥肯茲補充說,按照全球平均投資強度,要替代中國供應,需要投資近850億美元新建冶煉和精煉能力。
不過,伍德麥肯茲指出,過去20年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產能基本沒有變化,這引發了此種轉變能否實現的擔憂。
伍德麥肯茲全球礦業研究部主管尼克·皮肯斯(Nick Pickens)表示,如果沒有中國銅供應鏈,需要“大量投資加工能力才能滿足能源轉型目標”。
需要妥協
雖然銅供應風險可以緩解,各國已經開始進行某些再平衡,但在皮肯斯看來,中國在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意味著“完全替代不可行”。
他還指出,建設新的加工和制造設施會推高成本和延遲能源轉型。“這些投資融集資金面臨新的障礙,歐洲新建冶煉廠項目的環境和社會阻力更大”。
報告稱,除非其他國家投資運營的速度效率發生根本性轉變,否則與中國完全脫鉤意味著能源轉型更昂貴、更緩慢。
伍德麥肯茲建議,要實現凈零目標,需要務實和妥協。
(關鍵字:關鍵礦產 能源轉型 銅消費量)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