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司乃至整個中國的鐵礦石定價主要參照國際上的普氏指數、各地區成交價以及鋼材指數,其中又以普氏指數為主,它是國內外鐵礦石定價的主要依據,對國內的趨勢指導意義還是較強的。”擁有鐵礦石礦山的安徽省廬江龍橋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在說明公司如何定價時坦言。
調研中,有受訪企業表示,他們采購的長協鐵礦石,澳礦以船運到岸時當月的普氏指數平均價來計價,比如10月19日到岸的船貨,其價格為10月1日至19日普氏鐵礦石指數的平均價。
據永安期貨分析師張麗麗介紹,鐵礦石貿易體系中存在兩種定價模式:長協體系和現貨體系。其中,現貨體系是依據普氏鐵礦石指數來定價的,長協體系定價模式則淵源頗深,也是困擾鋼企并影響其利潤的主要因素。2010年3月,巴西淡水河谷(Vale)率先實行季度定價,之后澳大利亞力拓(RioTinto)和必和必拓(BHPBilliton)與多數亞洲客戶以到岸價基礎達成協議,季度定價機制取代了運行30年的年度定價機制。同時,定價基準由離岸價轉為到岸價,指數定價模式隨之產生。僅僅運行兩個季度后,2011年初,必和必拓開始推行月度定價,力拓也放棄了季度定價,轉向按季度、月度甚至每天定價的靈活定價策略,這也就是目前運行的“長協體系”。雖然協議時期依然較長,但其定價機制逐步貼近現貨,目前定價依據是美國普氏能源資訊(Platts)制定的普氏鐵礦石指數。
普氏鐵礦石指數誕生于2008年6月,是時恰逢金融危機,鐵礦石價格暴跌,年度定價的長協體系瓦解,礦商急于尋求全球鐵礦石定價標尺,可以說普氏指數是應運而生。但普氏指數的形成過程是美國普氏能源資訊公司在倫敦、新加坡等地的分析師通過電話和即時通訊工具,與市場參與者交流關于交易、詢價和報價的信息。在每個交易日結束時,普氏的分析師評估后形成當天的指數價格。“這種估價、而非所有成交加權平均的“指數”,極易被操縱,且反映不了市場成交的真實情況。”張麗麗說。
中原期貨高級分析師尚金宇也認為,自2010年起,鐵礦石貿易均采用普氏指數作為定價依據,瓦解了運行30年的年度談判定價模式。普氏指數是對少數樣本報價的“評估價”、而非所有成交加權平均的“指數”,極易被操縱。
“目前普氏指數的定價模式對于中國而言是置中國于被動地位。”分析師表示。
(關鍵字:普氏指數 鐵礦石 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