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中的鋰礦是全球鋰資源的重要來源。然而,由于復雜的鹽湖化學條件和極高的環境保護要求,至今難以大規模開采利用,成為我國鋰礦開采的“卡脖子”難題。9月28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朱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駿等學者通過開發界面光熱鹽湖提鋰裝置,利用太陽能從鹽湖水中實現了高選擇性、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提取鋰。相關成果27日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
鋰作為全球能源轉型中的戰略性關鍵金屬,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電池和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
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大特任副研究員宋琰介紹,我國的青藏高原擁有極其豐富的鹽湖資源,蘊藏著巨大的鋰礦儲量。“發展綠色、環保、可持續的鹽湖提鋰新技術,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
在多年的摸索后,自然界中鹽生植物高效提取特定物質的能力吸引了團隊的注意。“樹葉在蒸發時,會在樹葉內產生極高的壓強,并通過樹干將壓強傳遞到樹根,從而使樹根通過內皮層選擇性地吸收鹽堿環境中的鹽和水。水會儲存在樹干中,而多余的鹽則會排出樹體。”宋琰說,這種“選擇性吸收-儲存-釋放”機制,使鹽生植物能夠在極端鹽堿環境中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生長,也為開發高效、可持續的鹽湖鋰資源提取技術提供了重要的仿生學啟示。
受此啟發,研究團隊開發了界面光熱鹽湖提鋰裝置。“裝置直接漂浮在水面上,可以把它理解為一棵樹。”宋琰介紹,最上層的蒸發器由氧化鋁材料制成,它們相當于樹葉;在“樹葉”下方的儲存層,則是氧化硅,這種材料親水性好,又很硬,孔隙率高,因而能為裝置提供支撐并儲存更多的鋰鹽;漂浮在水面上、與水直接接觸的納濾膜相當于“樹根”,它們的孔徑小,可以讓鋰穿過這層膜進入儲存層,而阻隔一些大離子進入裝置內,從而實現鋰的富集。
據介紹,這種裝置通過吸收太陽光產生熱能,再利用熱能驅動蒸騰效應,從而在裝置內產生壓強,讓鹽湖水在穿過納濾膜時,將水和鋰離子與其他物質分離,進入裝置中,完成鋰的提取。
宋琰說,研究團隊還搭建了界面光熱鹽湖提鋰平臺,測試了該裝置在鹽湖鹵水中的提鋰效果。結果顯示,該平臺能夠高效地從稀釋的鹽湖鹵水中提取鋰,并在運行528小時后仍性能穩定。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關鍵技術的研發,有望推動我國青藏鹽湖鋰資源的綠色開發,保障戰略性關鍵金屬鋰的安全供給。
(關鍵字:鹽湖 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