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女同同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人妻操操性生活视频-五月六月欧美少妇激情-日韩精品影片免费观看

中華商務網
正在更新
短信回放
您現在的位置: > 中商信息> 有色產業> 小金屬> > 上下游資訊

陶瓷造物史見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2024-9-5 10:48:27來源:中商網撰寫作者:于亞楠
  • 導讀:
  •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景德鎮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
  • 關鍵字:
  • 陶瓷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景德鎮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在數萬年的傳承發展歷程中,陶瓷展現了中華民族精益求精的造物觀、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懷、天人合一的審美思想,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傳承有序的陶瓷造物史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特征。一部陶瓷造物史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史的縮影和體現,最能揭示中華文明的綿長雋永。從兩萬多年的江西萬年仙人洞陶器到兩千多年前的瓷器,中國不僅是最早燒制陶器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經過漫長歲月的積淀和傳承,在一萬年前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陶器成為原始先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器物象征。黃河流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等,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等都出土了包括缽、罐、盆、碗、甕、瓶、釜、鼎、盉、斝、鬲等相對完備的日用陶器,這證明了先民高超的造物技藝和成熟的農耕文明生產模式,彰顯了中華文化“滿天星斗”的文化特征。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陶器生產技術進一步成熟,產品類別和燒制技術進一步提高。此外,在陶器生產技藝和造型的基礎上,中國青銅制造技藝得到提升,拓展創新出新的器物材質和類別。早在商周時期,在制陶工藝基礎上,中國就創造出原始瓷器。特別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原始瓷器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陶瓷產品的種類也發展到建筑、雕塑等領域,產品類別日益豐富。到了東漢時期,在江西、浙江、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地發現了數量可觀的瓷窯,人們在原有陶器生產技藝的基礎上燒制出了真正成熟的瓷器——青瓷。至此,中國陶瓷生產進入了瓷器時代。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宋時期,瓷器生產技藝進一步提升。唐代出現了以邢窯和鞏窯為代表的白瓷生產地,宋代又形成了以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和景德鎮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地,開啟了瓷器生產的輝煌時代,且延續至今,產品類別也擴大到日用、建筑、航天等多領域。

革故鼎新的陶瓷造物理念印證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一部中國陶瓷發展史折射了中華文明創新發展的歷史。陶瓷的發明和使用,既代表了國人不斷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又象征了引領世界的創新理念。陶器是人類第一次將土與火藝術結合的產物,瓷器的出現更是利用化學原理和方法改變來自自然界的材料,象征著人類造物技藝的變化;在陶瓷裝飾上,實現了從彩陶到單色釉、青花瓷和彩瓷的轉變。近代以來,在現代藝術理念的影響下,陶瓷呈現出材料、技術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綜合創新。在燒制技藝上,窯爐形制的變遷體現出節能、高效和便捷的特征,呈現了陶瓷控溫技術的日益創新,也體現出國人的創造力;在材料運用上,從黃土、黏土和瓷土就地取材的方式,逐步轉向二元配方、多元配方和人工配方,瓷質越來越硬、質地越來越致密。陶瓷生產技藝的不斷突破,是中華民族創新意識的器物表達。

交融匯聚的陶瓷造物史傳遞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數萬年的中國陶瓷發展史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創造輝煌文化、書寫共同審美觀的歷史,體現了多元一體的統一性特征,見證了中華文化從多元走向統一的歷程。從生產規范來看,陶瓷生產逐步規范化、體系化。早在先秦時期,《考工記》描述了陶器的制作規范,意味著中國陶器的生產和制作就已經確定了統一性的規范和體系。“陶人為甗,實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實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實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實二觳,厚半寸,唇寸。”唐代以后,官方專門在各地設立窯場,制作生產陶瓷產品,且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形成了官方引領的陶瓷生產體系,陶瓷生產區域也體現出由分散到統一的特色。唐代有六大生產青瓷的窯口和生產白瓷的邢窯,合稱為唐代七大瓷窯。宋代以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和景德鎮窯為代表。元代以后,景德鎮在吸收全國知名窯口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成為中國最具代表的陶瓷生產區域。宋代單色釉瓷器以簡潔的造型、純凈的釉色展示了中國素雅淡靜、渾然天成的意境美,傳達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審美追求。明清兩代瓷器以精巧多樣、繁復細膩的吉祥美為主導,蘊含著中華民族追求和諧、喜慶圓滿、子孫滿堂的文化心理。

海納百川的陶瓷發展史展示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中國陶瓷能夠長時間引領世界陶瓷發展,其主要原因是不斷吸收借鑒各民族、各地區的先進經驗。唐朝時期,中國陶瓷在造型和裝飾上受到中亞、西亞的影響。在造型上,陶瓷的帶把杯、海棠杯、鳳首壺、綠釉高足杯、菱形盤、熏爐以及胡人樂傭、駝傭、婦女騎馬傭等都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陶瓷紋飾和釉色上,寶相花、蓮花、卷草紋、摩羯、海獸葡萄、奔鹿及犀牛等深受佛教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影響。此外,在陶瓷制作過程中,采用印花法壓印凹凸紋飾、用貼花法制作花形泥片等也都體現了中外生產技藝的融合。元青花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器物代表,顏色和釉料都體現了異域文化的特色。燒制元青花的蘇麻離青是進口原料,構圖上繁復多樣,融合了漢文化的寫意、蒙古文化的奔放、波斯文化的裝飾以及歐洲文化的寫實,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和自信。明清時期,以景德鎮陶瓷為代表的中華器物文化吸收了世界各國優秀文化,造就了中國陶瓷的鼎盛時期?死舜、琺瑯彩、粉彩、洋彩和廣彩都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此外,在造型方面,來自歐洲訂制的瓷器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近代以來,以機械化生產為標志的陶瓷大工廠生產模式在中國陶瓷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西方藝術觀念和產品風格也被中國陶瓷藝術工作者吸收,繁榮發展了中國陶瓷藝術。

開放輝煌的陶瓷器物交流史折射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兩千多年的中外陶瓷貿易和文化交流史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對世界發展的貢獻,提供了人類文明和平交往和友好共處的器物樣板。早在漢唐時期,陶瓷就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銷售到中亞和西亞,促進了這些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陶瓷制造技藝的提升;宋元時期,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中國陶瓷出口到東北亞、中亞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既展示了中國陶瓷的先進性,又折射了中國維護區域和平發展的影響力;明清時期,以陶瓷為代表的中國器物在歐洲掀起了“中國風”,集中體現了中國與世界互利互惠、講信修睦的民族精神。近年來,中國在世界許多國家舉辦過陶瓷技藝展演、陶瓷藝術展覽等文化交流活動,展示了中華文化“和合”共贏的文化特質。

一部中國陶瓷史,既是中華民族不斷追求創新突破、精益求精造物史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傳承有序、多元統一的文化觀的器物外化,更是中外文化和平交流、文化互鑒的交往史,承載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精神,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關鍵字:陶瓷)

(責任編輯:01181)
每日聚焦
市場動態
最新供應
最新求購
【免責聲明】
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有色產業頻道: 基本金屬 | 小金屬
中商數據-研究報告-供求商機-中商會議-中商VIP服務 | 鋼鐵產業-化工產業-有色產業-能源產業-冶金原料-農林建材-裝備制造
戰略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媒體報道 | 客戶服務 | 誠聘英才 | 服務條款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商信息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
本站所載信息及數據僅供參考 據此操作 風險自負 京ICP證030535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340號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惠河南街1091號中商聯大廈 郵編:100124
客服熱線:40090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