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異乎尋常的高溫讓不少人長期開空調,導致電費猛增,近日走訪了解到,許多租客平日每月電費不到百元,如今已經漲到200元/月, 與此同時,有觀點稱,許多房東為了省錢,給租客配備三級、五級能效空調,這種空調售價較為低廉,但在省電節能上表現較差,或是電費飆升的“元兇”。高能耗空調真是吞電元兇嗎?低能耗空調能省多少電?
誰“吞”了電費
租住在亦莊的宋妍近來開始關注電費,她稱自己目前住的是一個不足60平方米的開間,今年入夏之前,每月的電費賬單不足百元,但近來一個月的用電花銷已到200元左右,為此自己還特別留意用電狀況,由于白天上班,基本不動用家中電器,下班后使用最多的電器就是電燒水壺和投影儀,此外就是手機一類的充電產品,可忽略不計。
宋妍談到,以前不開空調的時候,每天電費大概3-5元,如今一天就是10多元,家中使用的是大1.5匹冷暖掛機空調,能效等級為三級,很好奇換一個能效等級更高的空調是否會好些。
目前空調能效共分五級,一級為最高,五級為最低,一級表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耗電量最低,二、三、四級等而下之,而五級則是最低標準,也是市場準入標準,低于該標準的產品不準銷售。
該標準也隨著市場環境不斷變化,從2020年實行新國標開始,即GB21455-2019《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國家對能效比的要求更加嚴格,無論是級別劃定還是準入門檻均有所提高。
為用戶算了一筆經濟賬。刨除上班外出時間,住戶每天如使用1.5匹空調10小時,一級能效對應制冷功率為968W,三級能效對應制冷功率為1089W,10小時電量相差1.21kWh,如果以居民電價0.65元/kWh計算,電費相差約0.78元。若家中是五級能效空調,在連續運行狀態下,一小時耗電約1.3度,由于各城市階梯電價計算方法不一,以平均值0.65元/kWh計算,開12個小時空調電費約10元。
粗略來看,一級與三級能效空調每日電費相差約0.8元,以一年當中70天制冷時間計算,費用相差約56元,一般空調使用年限為8-10年,總體費用相差約500元。
通過走訪發現,目前市場1.5匹一級能效空調售價大多集中在1100-1600元,三級能效空調售價約在800-900元,其中差價明顯大于電費差價。
能效代表什么
好在宋妍每月都是在手機上繳納電費,在價格上并無異議,但在租房市場中,存在二房東私定電費問題,還有一些二房東利用商用與民用的電價差謀利,令租房者苦不堪言。
網上甚至有聲音稱,“高能耗空調都被房東買走了”“月入萬元卻交不起電費”,“電費刺客”的破壞力究竟多大,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空調能效高低的確對電費有影響,不過需要放到更長的時間跨度中考慮,其間差異需要結合空調使用年限才能看出明顯區別。
專家解釋稱,空調能效指消耗同樣電力下,產出冷氣的效率,目前市場上冷暖空調數量漸增,既能制冷也能制熱,但其背后原理大致相同。以制冷功能為例,空調首要的參數是匹數,即制冷能力的大小,一匹空調的制冷量約2324W,功率約735W,能效比則是家用空調制冷量與輸入功率之間的比值,制冷量除以輸入功率即為能效比,能效比越大,意味著制冷量相同情況下輸入功率越小,自然也就越省電。
梁振鵬指出,由于今年異常的高溫天氣,讓不少人開始關注電費,但實際上,能效高低與省錢與否并不能這樣簡單計算。一級能效空調往往也是各品牌的高端產品,節能省電只是賣點之一,而靜音、凈化空氣、智能化控制等特性更為消費者所關注,相反,高能耗空調則主打平價市場,看重下沉渠道,其產品的功能和特性往往全方位低于高能效空調。
從當前市場來看,美的、海爾等品牌多集中力量生產一級能效空調,同時兼顧三級能效產品,而更費電的五級能效空調,其生產廠家多為申花、榮事達、先科等。在專家看來,大廠商主打高端產品的同時削減低端產品條線,不僅是為了順應市場趨勢,更是提升品牌形象,進行差異化競爭的舉措。
從市占率看,上述品牌似乎也處于邊緣,格力、美的、海爾牢牢占據頭部位置,市場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線上市場中,格力、美的和海爾占據榜單的前三名,其市場總份額高達72.4%,其中格力占據了30.6%,美的和海爾分別占比30.2%和11.6%,其他企業合計占比27.6%;線下市場中,美的、格力和海爾三家企業分別占比34.2%、32.9%和14.2%,市場占有率之和為81.3%,其他企業合計占比18.7%。
(關鍵字: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