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洗礦池已清理覆土,新栽的橘樹苗正茁壯成長,礦區裸露的山丘逐漸被青綠的植被覆蓋。藍天白云下,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青草味。
這是記者在石門縣白云鎮的雄黃礦區看到的景象。通過植被修復以及植物吸附重金屬,這個礦區變得越來越美了。
控制污染源,水質明顯改善
白云鎮這個雄黃礦區,是中國藥用雄黃唯一產地,也是亞洲目前最大的單砷礦區。無論是質還是量均為世界之冠,具有1500多年的開采歷史。礦石除供中國使用外,還遠銷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隨著雄黃礦多年開采和冶煉,產生的廢氣、廢水以及廢渣對礦區周邊約35平方公里的區域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污染。
2009年,礦區環境污染治理被納入國家和湖南省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國家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石門雄黃礦區作為一個單獨項目區實施綜合整治。近日,記者來到礦區,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山體進行植被修復技術施工。
常德市環保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已實施的四期工程來看,石門縣雄黃礦區綜合治理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首先是關閉了污染企業,控制了污染源頭,礦區不再產生新的污染。其次是礦區內砷渣砷泥得到了安全處置,含砷污水處理達標排放。2017年監測數據顯示,污水處理站出口砷含量為0.014毫克/升。礦區黃水溪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其砷含量呈逐年下降,已經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
利用新技術,土壤砷含量降23.4%
值得注意的是,蜈蚣草成為雄黃礦區修復技術的重大工程。“蜈蚣草的根系對土壤中的重金屬砷有超強的吸附能力,是普通植物的10萬到20萬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楊軍博士介紹。
從2013年開始,中科院地理所的研究團隊在鶴山村的雄黃礦區開展“南方重金屬污染風險區劃與修復技術研發示范”項目,通過蜈蚣草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吸”出來。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土壤修復示范面積200畝。
中科院地理所廖茂介紹,經過2年多的修復,團隊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砷污染治理技術體系,為后期土壤修復工程全面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根據檢測顯示,示范區內土壤砷含量已由49.5毫克/公斤降到37.9毫克/公斤,土壤砷含量降低了23.4%。
據了解,在示范區旁有5個蜈蚣草育苗大棚,技術人員通過不同的基質、不同的孢子進行試驗,培育出適合不同土壤性質的種苗。
下一步,這里還將建立土壤修復產業園、土壤修復項目管理信息中心,爭取形成一套成熟的砷污染治理技術體系,探索實現土壤修復的市場化機制。
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湖南省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組織編制了《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湖南省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總體方案》《湖南省土壤污染源、污染地塊調查方案》《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標準》。
自2017年1月起,湖南省環境保護廳正式啟動了全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據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介紹,半年來,湖南省土壤詳查工作進展順利,在4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共調查疑似污染地塊1567塊,啟動了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擬布設采樣點位35513個,水稻和對應土壤協同調查點位7000個,深層土壤采樣點位1000個。
2017年度41個土壤污染防治項目已完成前期污染場地調查報告和實施方案審查。
數據
90%
到2020年,湖南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要達到91%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91萬畝
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91萬畝。
(關鍵字:重金屬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