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南都電源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臨安南都污染綜合整治通過驗收,恢復正式生產。而就在不久前,南都電源控股成都國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進一步擴大鉛酸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產能。
復產并擴產的鉛酸電池廠商不僅僅是南都電源。包括駱駝股份、超威動力、圣陽股份、風帆股份、江森自控等多家大型蓄電池企業都有新建、擴建項目的行動和計劃。
伴隨著自今年5月始的環保部等九部委開展的“肅鉛風暴”,鉛酸電池行業經歷了“休克療傷”整頓,11月30日,環保部公布的《鉛蓄電池生產、組裝及回收(再生鉛)企業名單》顯示,在登記注冊的779家企業中,關停企業達649家,關停比例超過80%。
但據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經歷關停“陣痛”后,鉛酸電池行業出現龍頭企業市場份額擴大、行業集中度提升的趨勢,與此同時,部分涉污企業轉戰“地下”,或成為整頓的“死角”。
幸存鉛酸電池企業加入擴產大潮
“休克療傷”的同時,南都電源一直沒閑著。
12月15日,南都電源披露,擬以自有資金1.2億元實現對成都國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以進一步擴大鉛酸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產能。
與此同時,南都電源另一全資子公司杭州南都電池有限公司因無法滿足500米的衛生防護距離要求,已停止鉛酸電池的生產。
南都電源稱,今年停產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超過了一個季度的時間,經測算停產總計影響了銷售收入約4億至5億元,凈利潤約2500萬元。這讓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907.41萬元的南都電源同比下降42.5%。
事實上,“休克療傷”的同時,南都電源一直沒閑著。
9月23日,南都電源公告,合計使用超募資金2.43億元,收購了界首市華宇電源有限公司的51%股權和浙江長興五峰電源有限公司80%股權,該兩公司業務主要是極板、蓄電池生產、銷售。 其中,華宇電源目前擁有800萬只電池和1400萬只極板的加工能力,界首市新批給華宇100畝土地,該公司全部用于擴充電池極板組裝產能,預計明年新廠房建成將使華宇電池產能達到日產7.5萬只,動力電池與極板將實現1∶1配套,多余產能用于做通訊電池。
有券商人士表示,據測算,華宇電源2012年將實現15億元左右銷售收入。在目前新批項目困難、鉛指標稀缺的情況下,南都華宇電源規模擴張的優勢十分明顯。
在鉛酸電池行業擴產潮中,并不是南都電源一家在行動。
山東圣陽電源股份有限公司12月9日召開董事會,并發表公告,通過新增投資、遷建現有部分生產設備到擴建項目區域,使該公司整體生產規模達到年產新型鉛酸電池600萬KVAh。
駱駝股份也于近期發布公告稱,擬使用剩余超募資金投資年產400萬kVAh新型低鉛耗免維護蓄電池項目,同時該公司擬設立全資子公司“駱駝集團谷城蓄電池有限公司”,并由其具體實施上述項目。上述項目投產后,駱駝股份新型高性能低鉛耗免維護蓄電池的產能將高達1400萬KVAH,達到全國第一。
龍頭企業受益
“明年《鉛酸電池準入條例》的出臺將成行業反轉催化劑”。
在各大整頓后的企業復產擴產的背后,則有市場對鉛酸電池需求不減的動力。
近日,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浙江鉛蓄電池行業協會秘書長姚令春就向記者表示,鉛酸電池的剛性需求是始終存在的,不會因為整頓就減少,短期內其它電池替代不了。
“從供需來看,2012年度鉛酸電池價格存在較大的漲價預期,根據下游領域不同,我們認為,漲價幅度從大到下依次為:動力電池>;新能源儲能電池、起動電池>;通信電池。”一位鉛酸電池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鉛酸電池企業產能指標受環保部門嚴格控制,超標后果嚴重,企業超產可能性極小,同時,新項目審批權已上調至省政府,在整治尚未告一段落時,新項目獲批可能性較低,因此,產能缺口將難以在短期內補上。
在此背景下,“鉛酸電池的整頓將致行業集中度提升。”東海證券分析師應曉明分析稱。
業內專家的分析在鉛酸電池企業已有驗證。
“今年蓄電池行業進行環保檢查,短期內令蓄電池產量減少,但下游需求穩步增長,蓄電池訂單集中到留存下來的企業中,規模化效應在行業整頓中逐步體現。”24日,一位主營鉛酸電池的上市公司主要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些幸存的大型企業傾向于通過新建、擴建項目,搶占因為大部分停產企業而空出來的鉛酸電池市場蛋糕。
“明年《鉛酸電池準入條例》的出臺將成行業反轉催化劑。”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王海生則表示,新的行業準入條例有望在企業規模、環保條件等做更嚴規定,引發行業再次整治。此外,在極板加工工藝、外化成等方面的調整也將對行業現有產能產生沖擊。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十分明顯——市場集中度上升,大廠持續受益。 “鉛華洗盡”?
很多小企業和小作坊成為環保整治的盲點。
隨著“肅鉛風暴”的深入,行業在向著深度整合的同時,卻也留有“死角”。
11月30日,環保部公布的《鉛蓄電池生產、組裝及回收(再生鉛)企業名單》里,只有14個省市公布了結果,在這登記注冊的779家企業中,關閉取締的生產企業348家,已停產140家,停產整治160家,貴州省1家在建企業也被要求停建,關停比例達83%;在生產企業只有107家,約占公布總數的13.74%,還有23家企業處于在建狀態。
但據業內人士介紹,有趣的是,鉛酸電池的產量并沒有因為企業的關停而減少很多。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鉛酸電池分會秘書長徐紅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了背后的玄妙——“現在一些小企業生產的電池對市場沖擊很大,他們轉入地下進行生產,導致很多企業停產整頓而市場供應量卻沒有減很多。”
這一說法在業內也得到了印證。
“環保部登記注冊的779家企業中,雖然關停了接近80%,但由于鉛酸電池進入技術門檻不高,有很多小企業和小作坊成為環保整治的盲點。”上述主營鉛酸電池的上市公司主要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小企業和小作坊由于規模小,其隱蔽性也較強,環保部門檢查時他們不生產,不檢查就偷偷地生產。在“肅鉛風暴”來臨后,由于政府監察的不到位而造成的“地下生產”猖獗卻給了大企業不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除了環保監察隊,平時也沒看到有什么人管我們。而那些生產小作坊被關停后又換了一個地方在干。一些企業還受到當地保護,‘肅鉛’后很多本應消失的電池品牌,最近又悄悄出現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鉛酸電池企業老板表示,“除了加強監管,希望中國能夠借鑒有些發達國家綠色供應鏈的經驗,主要購買商應該為其鉛酸電池供應商提供指導,以鼓勵供應商作出改進,進行清潔生產。”
(關鍵字:鉛酸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