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監管升級。2月20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以下稱《通知》),針對去年7月《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稱《辦法》)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細化了審慎監管要求。業內人士認為,《通知》大幅度收緊了互聯網貸款政策要求,是對《辦法》的進一步細化和修正,主要目的在于落實中央關于規范金融科技和平臺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要求,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 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監管再升級
劃定互聯網貸款“三條紅線”
近年來,商業銀行積極拓寬線上渠道,互聯網貸款業務規模增長較快,但在業務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諸多風險。“金融科技是發展趨勢,商業銀行依托互聯網渠道開展貸款業務也是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尤其是發展普惠金融的一個有效渠道。但在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個別銀行風險管理環節薄弱,機構合作權責不對等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
中國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辦法》發布以來,在引導商業銀行規范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促進商業銀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監管部門也發現,各機構執行效果和整改力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在獨立實施核心風控環節、加強合作機構管理等方面,部分機構的互聯網貸款業務行為與《辦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存在風險隱患。
《通知》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臺的。具體來看,《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強化風險控制主體責任,獨立開展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自主完成對貸款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具有重要影響的風控環節,嚴禁將關鍵環節外包。同時,明確三項定量指標,包括出資比例,即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單筆貸款中合作方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集中度指標,即商業銀行與單一合作方發放的本行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一級資本凈額的25%;限額指標,即商業銀行與全部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的互聯網貸款余額,不得超過全部貸款余額的50%。
此次細化的“三項定量指標”也被業內稱為互聯網貸款“三條紅線”。不過,在業內專家看來,“三條紅線”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有所不同。“對聯合貸款出資比例實行限制,主要是為了約束中小銀行借助聯合貸款業務過快擴張。這一比例要求與《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小貸公司的出資比例要求一致。”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集中度指標主要是為了分散聯合貸款風險,避免中小銀行“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過度依賴單一的外部合作對象。在他看來,限額指標主要是為了從總量上把控互聯網貸款風險,避免互聯網貸款無序增長,這一點影響不大。
地方銀行不得跨區展業
除了“三條紅線”,在此次《通知》中還有一條引發熱議的規定是:“嚴控跨區域經營,明確地方法人銀行不得跨注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
事實上,此條要求與近年來監管嚴格要求地方法人銀行回歸本地、回歸本源的總體原則是一致的。2017年,原銀監會印發《關于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將“未經批準擅自設立分支機構、網點”作為市場亂象的相關表現形式進行整治。2018年,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持續將“未經審批設立機構并展業”納入違法違規范疇進行整治。同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異地非持牌機構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專注主業、回歸本源,堅守市場定位,著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避免盲目擴張。
(關鍵字:貸款 監管 升級)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