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報道:4月財新及官方中國制造業PMI微降
在一系列政策和改革的推動下,3月中國制造業活動出現好轉,但這一向好態勢并未延續,4月財新和官方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雙雙回落。
昨日公布的4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為49.4,較3月回落0.3點,繼續處于50榮枯線下方,顯示制造業運行進一步放緩。這與此前公布的官方中國制造業PMI走勢基本一致。
5月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0.1%,較3月微落0.1個百分點,但仍處于擴張區間。
從財新中國制造業PMI的各分項數據看,產出指數、新訂單指數在3月短暫處于榮枯線上方后,4月再次回落至收縮區間,新出口訂單指數、產成品庫存、采購數量等也均出現回落,投入品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則明顯回升,均處于50以上。
“財新中國制造業PMI所有分項數據均有所下滑,其中產出指數再次回落到50榮枯線水平,呈現振蕩態勢。總體來說,當前中國經濟的復蘇基礎并不牢固,經濟仍在反復筑底當中,政府仍應重視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財新傳媒首席經濟學家何帆分析說。
對于官方中國制造業PMI,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表示,4月雖小幅回落,但仍在擴張區間,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繼續保持企穩態勢。
在官方中國制造業PMI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均有所回落,但仍在50%以上。“PMI多項指數都有不同幅度回落,可能與季節性因素影響有關。購進價格指數呈現持續回升態勢,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預期已出現趨勢性改變,庫存調整周期預計開始進入上升階段。”張立群說。
實際上,為了防止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總需求快速下降,我國在通過降息降準來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過程中,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并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促進房地產去庫存、去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等。在“穩增長”與供給側改革的作用下,市場需求延續溫和回升態勢,制造業活動逐步好轉。
得益于“穩增長”和供給側改革,國內一些產業的景氣度轉好,相關大宗商品價格也迎來了一波反彈行情,其中以黑色系商品最具代表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當一些產業領域剛有所好轉后,之前關停的產能便陸續復產。由此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
“其實,很多中小企業目前還沒有擺脫困境。”大有期貨研究員張順清向期貨日報記者坦言,從某種程度上說,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受益較多的是大中型企業,“財新制造業PMI代表的主要是中小企業活動指數,官方制造業PMI更多反映的是大型企業狀況,從這兩個數據的表現看,大中型企業的狀況要好于小型企業”。
談及4月微降的中國制造業PMI,華融證券分析師崔喜君也表示:“我國經濟企穩基礎尚不牢固,未來經濟運行能否繼續改善取決于相關政策的持續性。”
(關鍵字:中國制造業P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