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在京召開,中國又一次進入了兩會時間。2016年全國兩會恰逢“十三五”開局,辭舊迎新之際,許多新熱點、新變化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討論,記者身處其中,除了感受到大家對中國發展的堅定信心,更深深體會到國際社會和祖國各界對中國經濟的矚目,一時間,眾多“熱詞”先后出爐,兩會建言亮點紛呈,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這些熱詞亦關乎有色金屬行業。
供給側改革精準發力
助力行業轉方式、調結構
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自兩會啟動至今,“供給側改革”成為當之無愧的最熱詞,眾多代表、委員、專家、媒體聚焦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有色行業自然不會落后。作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是擺在行業面前的一道坎兒,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行,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相當一部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企業被清退,一些產能重復的企業則會合并重組,而這些“生死糾纏”在很大程度上會改變既有格局,形成一種新的、更加科學合理的行業結構。
“去產能、去庫存”
有色行業任重道遠
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2016年要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近年來,有色金屬多品種陷入了產能過剩的泥潭,從稀世珍品到“剩鋁”,從國之重器到“富余銅”……產能連年提升帶來的是大宗商品一蹶不振、行業利潤大幅下降、企業惡性競爭頻發。去產能,清庫存迫在眉睫。
怎樣科學合理去產能、清庫存呢?企業各顯神通:六大稀土集團限產保價;《中國鋅行業骨干企業倡議書》出爐,計劃減少2016年精鋅產量50萬噸;海亮、金龍合并同類項;五礦、中冶戰略重組;中國忠旺拓展有色金屬材料貿易業務。
辦法總比困難多,正如國務院參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所說,2016年是十分關鍵的一年,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前所未有。因此,要重點抓好五個方面: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即將出臺的“有色金屬行業穩增長、調結構、轉型升級、降本增效三年行動計劃”。二是努力加強行業自律建設。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產能。四是深入挖掘市場需求潛力。五是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綠色發展
為行業提供更多機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并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本屆兩會期間,綠色發展更是熱門話題。
談到綠色環保,有色行業似乎“名聲在外”。不可否認,過去一些有色企業野蠻、粗放的發展方式給環境造成了沉重代價:土壤、水體重金屬污染、工業氣體無節制排放、危險廢棄物任意堆棄,導致許多人談“重”色變。
因此,綠色發展理念的正式提出,對于有色行業而言更多的是機遇。近年來,得益于綠色發展理念的普及,生態、環保、可持續已然成為行業共識,冶煉企業上馬清潔項目、礦山企業探索綠色礦業新模式、加工企業持續推進節能減排,這催生了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創新了企業生產和經營模式,創造了相當一部分就業崗位,而未來產業的綠色發展,將為行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經濟藍海。
(關鍵字:有色行業去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