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卻不學習如何活著。這應該是大宗商品生產國的座右銘。他們千方百計要限制供應,試圖推高價格。
沙特和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的凍結產量提議成為本周要聞。但大宗商品生產國為止住價格下跌勢頭已做過無數次努力,這只是最新嘗試而已。
最近幾年,各國政府、產業組織甚至一些企業,都曾試圖影響大宗商品市場,使其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變化,但多數努力收效甚微。除了限制商品供應的嘗試之外,印尼迫使礦物出口前進行增效處理的計劃同樣出現問題。該舉措是印尼當局發展經濟計劃的一部份。
泰國2011年試圖限制供應,以推高亞洲稻米價格,誤以為這樣做就能增加政府收入,進而能夠向農民支付可觀的補貼。
但該計劃不僅慘敗,而且導致民選總理英拉(Yingluck Shinawatra)被軍方廢黜,稻米庫存大量增加,泰國亦失去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的地位。稻米價格只是短暫受到提振,實際卻是下跌了。
但泰國沒有吸取教訓,接著又試圖推高天然橡膠價格。去年,該國軍政府大量從膠農手中收購,以限制公開市場中的供應量。
這種辦法對于提振價格同樣只有短暫的效果,而在此之前,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這些主要生產國就曾嘗試通過達成供應額度來提振價格。
這些國家的橡膠企業也試圖提振價格,有10家橡膠公司嘗試限制對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的供應。該交易所是亞洲主要的橡膠定價場所之一。
這些舉措對于阻止天然橡膠價格不斷下跌徒勞無功。SICOM指標期膠價格仍接近2008年底全球衰退最嚴重時期的低位。
該期約自2011年初觸及紀錄高位以來已重挫約81%,主要因為生產商無法堅守供應紀律。
**印尼的嘗試**
受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主要影響,一些計劃建造的精煉廠未能動工,因此印尼正考慮放寬對經過部分加工的金屬礦石的出口禁令規定,其中包括銅與鋅。
印尼2014年禁止出口金屬礦石以鼓勵本國企業建立冶煉廠,而這導致該國損失數以十億計的出口收入。當時的印尼是全球最大鎳礦石出口國,而且是鋁土礦的主要供應國。
盡管一些冶煉項目得以竣工,但許多卻被擱置,因在大宗商品價格疲弱之際,印尼經濟狀況惡化。
雖然印尼干預市場的直接目的是透過限制礦石供應來提高金屬價格,但結果卻是,市場只是找出即使沒有印尼供應也可以生存下去的方法。
從澳洲和馬來西亞等其他鋁土礦生產國的出口增加,從菲律賓的鎳礦石出口也提升。
印尼失去了市場份額和收入,只換來對加工工廠的較少投資;而許多加工廠缺乏競爭力。
不光是政府試圖通過限制大宗商品供應來抬高價格,企業也在進行同樣的嘗試。
在這方面,嘉能可(GLEN.L)可能是最積極的一家,宣布對部分大宗商品實施減產,包括鋅和煤炭等。
去年10月,這家倫敦上市的礦商宣布,將削減50萬噸鋅年產量。但此舉對價格的影響同樣也只是暫時性的。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鋅在嘉能可公告過后的確曾上漲約10%,但不到一個月便又跌回公告之前的價位。
這些欲推升價格的嘗試表明,對市場施加的影響若要不僅止于轉瞬即逝,實在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
它們的通病在于,沒有足夠多的供應退出市場,或者生產商自律意識不夠,無法令計劃奏效。
在當前眾多大宗商品面臨結構性供應過剩的情況下,應該記取的教訓就是,主要生產商需要合力進行大幅持續減產,而且必須要堅持到底。
主要產油國沙特和俄羅斯凍結產量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解讀為所有主要石油出口國達成限產共識整體過程的第一步。
這無疑是一項合理分析,但廣泛協議多快能達成,將直接決定產油商能否跳出橡膠、稻米、金屬和煤炭等其他大宗商品生產商之前陷入的魔咒。
(關鍵字:鎳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