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近四年的價格戰,最近一段時間,多家電池品牌漲價,其結果是,經銷商不買賬,消費者也不買賬,在終端消費市場出現銷售乏力的現象。據介紹,目前鉛酸電池的產能幾乎是市場需求的兩倍,這就是鉛酸電池表面上在漲價卻暗地里仍在降價銷售的結果。實際上,鋰電池現在不僅正步入鉛酸電池的后塵,而且有過猶而不及的征兆。
據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統計,去年我國鋰電池產值共計800億元,其中用于電動兩輪車的鋰電池僅在20億元之內,僅占我國整個鋰電池產值不到2.5%。由于受到國家對新能源純電動車高額補貼的刺激,從去年起,純電動汽車用的動力鋰電池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由此拉開了向動力鋰電池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瘋狂投資的熱潮。初步估計,2015年,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向動力鋰電池領域投資的金融高達1500億元,并且在2016年仍然繼續向動力電池領域投資,由此預計到了2018年我國鋰電池產值將高達1800億元,年綜合增長率達到25%。
鋰電池投資大擴容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許多的危機,一方面高端的動力鋰電池仍然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低端動力鋰電池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在高端市場,日本松下、韓國三星、LG等世界知名動力鋰電池企業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制造工廠,實現銷地產戰略,搶占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的動力電池供應。
相反,國內大批企業進入到制造鋰電池領域,從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到電芯以及PACK,但這些企業的技術與日本和韓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些差距不僅僅是核心技術的發明專利、還有核心技術的核心專利。然而,國內金融與產業資本進入到鋰電池制造僅僅是規模的擴張上,還沒有真正能提升鋰電池制造關鍵技術的突破上,因此,在政府補貼政策退潮之后,由政策驅動的新能源純電動汽車熱將會出現轉向。
到那個時候,大量的鋰電池企業將涌進到電動兩輪車領域,由此帶來的是結果是,鋰電池的價格戰即將開始,新企業的進入將打破目前的市場格局,企業的贏利能力將更低。
(關鍵字:鉛酸電池 鋰電池 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