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公司依托科技創新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綜合回收創效,百年老店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市場持續低迷、有色行業大面積虧損的背景下,逆勢飛揚,2015年挖潛增效1.5億元,成功實現了年初預算目標。
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水口山作為一家百年老企,歷史遺留的問題不少,轉型升級的難度較大。但我們有技術優勢,有人才儲備,推動產業升級的動能不小。”說到水口山產業轉型升級,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吳世忠信心十足。
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項目就是該公司依托科技創新改造傳統鉛冶煉技術,實現工藝優化升級的經典之作。
作為馳名中外的“世界鉛都”,水口山鉛冶煉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SKS煉鉛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氧氣底吹-鼓風爐還原工藝生產粗鉛已不能滿足國家日趨嚴格的能源和環保要求。由于受鼓風爐的結構和工藝的限制,導致此工段仍存在能耗高、指標不穩定、操作難度大、自動化程度低等不足,進一步優化完善該工藝是行業發展大勢所趨。
2013年初,公司高層果斷決策,將全力依靠自有技術力量,對原工藝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提高“SKS煉鉛法”工藝裝備水平,做強做優水口山鉛產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繼續保持水口山鉛冶煉的技術領導地位。
2013年11月,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項目正式啟動。經過十個半月的艱苦努力,建成了目前國內最大的富氧側吹還原爐。該還原爐爐座面積12.15平方米,系國內之最,其建成投產不僅對富氧側吹煤粒還原工藝的大型化生產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也對國內鉛冶煉工藝升級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一工程凝聚了水口山廣大科技人員的智慧與汗水。特別在工藝裝置上,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魅力與價值。
——采用先進的有機胺可再生脫硫技術。側吹爐煙氣經預處理后,尾氣含硫小于400mg/Nm3達標排放。該技術較傳統尾氣處理工藝無固體廢渣、無二次污染,環保效果更佳,實現了減排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成功設計并應用整體埋管式銅水嘴。針對原配套銅水嘴易損壞漏水的缺陷,自主設計了一款整體埋管式銅水嘴,制作工藝為整體澆注一次成型。其耐高溫、耐磨、耐沖刷性能好,漏水概率極小。
——首創爐缸整體搗筑成型技術與水渣分離技術。還原爐爐缸砌筑采用鋁鉻骨料整體搗筑成型技術為國內首創。與鎂鉻磚砌筑的爐缸比較,其整體結構更穩固,耐沖刷、耐水、抗變形性能優越,對延長爐壽有積極作用;水渣分離技術是一種先進的冶煉尾渣冷卻粒化技術,原本廣泛應用于鋼鐵冶煉。水口山此次成功移植到鉛冶煉中,與傳統尾渣沖水沉淀技術比較,具有占地面積小、節水量大、裝置較簡單、自動化程度高、水渣一次分離、環保效果好等優勢。
通過升級改造,水口山真正實現了鉛冶煉的華麗轉身。比較之前的鼓風爐,側吹爐產能極大提升,由原來的日產粗鉛163噸上升到220噸;技術經濟指標顯著提升,渣含鉛有效控制在2.5%以下,降低1.6%,每年可綜合增效2500余萬元。
在銅冶煉系統,總投資逾30億元的水口山金銅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口山煉銅法”,為世界領先的第四代煉銅技術,具有原料適應性強、資源利用率高、節能環保效果好等優點,建成后將徹底改寫水口山的煉銅歷史,填補中國五礦銅冶煉的空白,實現產能和技術的飛躍。
綜合回收的“催化劑”
水口山生產原料中伴有多種有價金屬,主要產品生產后所產出的廢渣都是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如何變廢為寶?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催化”。
在礦山系統,水口山對下屬康家灣礦選礦硫精礦提質新工藝研發、提高鉛精礦銀回收率新工藝研發,均獲得成功。硫精礦提質新工藝在鋅硫混選流程中增加一次精選,硫精礦品位由35%提高到46%以上,年增效1300萬元;提高鉛精礦銀回收率新工藝實施后,鉛精礦銀回收率由62%提高到72%以上,每年多回收銀4300千克,年創效1200萬元。
在鋅冶煉系統,經過長達16年的潛心研究與合力攻關,水口山的科研團隊終于找到科學處理鋅浸出渣的新工藝,他們采用浮選柱技術有效地解決了細顆粒銀的回收技術難題,實現了銀資源的高效綜合回收利用。應用此工藝建成的國內首家酸浸渣選銀工程,自2011年9月投產以來,回收銀77.35噸,創效1.5億元以上。水口山技術中心主任助理、特二級專家歐也斐介紹,投產初期,銀回收率老在50%左右徘徊。為攻克這一難題,他們從浮選藥劑配比和工藝流程改進兩方面入手,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最終找到最佳方案,實施后銀的回收率顯著提高,從60%提高到75.32%,每噸銀精礦含銀從4000克提高到7000克,創國際領先水平。
在稀貴金屬冶煉方面,他們同樣走技術革新之路。今年初通過實施貴鉛爐深度還原工藝升級改造,貴鉛產出率增加了14.11%,稀渣產出率下降了18.56%,銻的回收率由80%提高到88%,銻白的產出率由45%提高到80%以上,同比增效500余萬元。
他們還成功研發了SKS富氧底吹爐富集回收鉍新工藝,形成了年產1000噸精鉍生產能力,年增效超千萬元。
在水口山,像這種通過技術創新,綜合回收廢渣中的有價金屬的例子不勝枚舉。據了解,該公司綜合利用的產品多達12種,年利用金屬元素量1.9萬噸,綜合回收率達82%,綜合回收產值超30億元,利潤貢獻率超60%。
“盡管企業非常困難,但我們用于科研技改的錢從不打折扣。該花的錢必須得花,而且要花得值,有較高的回報。”公司副總經理何從行說。2015年,水口山拿出180萬元重獎科技創新人員和科技項目,并給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歐也斐頒發了10萬元大獎。直接用于科研技改的投入高達3億元。
科技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強大引擎,推動著水口山朝著綠色、高效的方向闊步邁進。
(關鍵字:水口山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