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懈努力,江西德銅成功篩選出一批適合在廢石場上生長的植被。開采過的邊坡、尾礦庫上長滿了彎葉畫眉草、合歡等20多種植物。目前,德銅的礦山生態修復“攻堅戰”,共投入資金9884萬,復墾廢棄地407.7公頃。
自小在礦山長大的魏文鼎談起曾經的礦山印象,不外乎這幾個字眼:光禿禿、亂糟糟、黑糊糊。不過在蘇州工作了十多年的他,最近回江西老家的感覺卻大不相同,橋還是那座橋,大塢河卻變了,“清水潺潺,兩岸的綠樹倒影其中,相映成趣”。
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德銅給出四字真經:綠色發展。
江西省德興市的德興銅礦,隸屬江西銅業集團,是世界八大斑巖銅礦之一,也是國內最大的露天有色金屬礦山。50多年的開采,給江西經濟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一度帶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礦山發展,決不能透支未來!”德銅上下形成高度共識。
然而,礦山生態修復并非簡單綠化,能否為荒山披上綠裝,誰心里都沒底。“廢石含硫,遇雨水則呈酸性,在上面種草,比在沙漠里難多了。”德銅環保部部長占幼鴻說。起初,他們興沖沖地種下草木,第一年看著漂亮,第二年只有少部分存活,第三年基本死光。他們根據不同山體情況栽種不同植物,采取喬木灌木相結合的方法:先種草,待草枯萎化作養分,再種上灌木改善土壤酸堿度,最后種上喬木。
不懈的探索加科學的方法,德銅成功篩選出一批適合在廢石場上生長的植被。“現在除了馬尾松,開采過的邊坡、尾礦庫上還長滿了彎葉畫眉草、合歡等20多種植物。”占幼鴻說,這些草木經多次試驗栽種,已完全適應了礦山的土壤條件。
拿下礦山生態修復的“攻堅戰”,德銅投入資金9884萬,復墾廢棄地407.7公頃。在水龍山礦山生態復墾示范基地的“前身”——水龍山廢石場,郁郁蔥蔥的草木已漫山遍野。不過其中一小片裸露的沙石地仍格外刺眼。“那片荒漠是治理前的樣子,自1987年始寸草不生。”工作人員說,德銅特意留下這道環境“傷疤”,以警示后人。
廢石場的生機盎然只是德銅轉身尋綠的一個縮影。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不留死角、不留盲區”;新建生活廢水處理站,實現生活污水循環利用;修建攔沙壩,完善大塢頭老窿水治理等蓄排水工程……唯“綠”興德的理念,在德銅化為點滴行動。
綠色發展,更要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共贏。如何破題?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保民思路清晰:以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以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資源為核心,以最大限度節能減排為目標,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形成有德銅特色的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新起點是壓力也是動力,是挑戰也是機遇。德銅祝家酸性水庫,一個近4萬平方米的廢石堆場如大山般聳入云霄,從采礦場剝離的含銅0.25%以下的低品位廢石在這里集中堆放。要這些不具備開采價值、本該送往廢渣填埋場的廢石有何用?
原來,把曾經舍棄的這些低品位廢石一層層鋪好,用酸性廢水日夜不停地噴淋,再利用細菌浸出—萃取—電積新工藝,將酸性廢水處理和銅金屬回收有機結合,便能生產出純度達99.99%的陰極銅。如今,德銅累計從廢石中回收銅1.8萬多噸。更重要的是,采取這一工藝,酸性廢水循環噴淋蒸發,減少酸性水量超過1000萬噸。
依靠科技可點石成“金”,廢水也可化腐朽為神奇。2007年,德銅全球招標,投資6000多萬元與加拿大“百泰”公司合作,利用化學硫化技術從低濃度酸性水中回收銅資源。
副礦長吳啟明算過一筆賬:此前即便采取簡單的酸堿中和法,處理一立方酸性廢水平均成本也得四五元,而今采用新技術,酸性廢水處理成本降低一半,處理效果大大提升,每年還可從中回收銅800多噸。“銅價好的話,相當于再造一個小礦山!”難怪德銅投入不“手軟”。
廢石提銅、廢水提銅之外,德銅還利用周邊化工企業的廢棄物——電石渣替代石灰,進行酸性水處理;在伴生礦提取上作文章,提取金、銀、鉬、錸等10多種稀有貴金屬品種。以建設國家級綠色礦山為主線,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德銅已累計投資7.39億元,德銅綠色發展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環保技術與生產技術齊頭并進,良性循環。”李保民深有感觸地說。有關數據顯示,有色金屬行業集體步入“寒冬”的特殊時期,德銅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今年一季度,低品位礦石利用量316.98萬噸,比去年同期多處理89萬噸;水重復利用率、噸銅新水消耗、噸銅綜合能耗等一批重要環保指標實現大幅躍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平均每年從廢石、廢水、低品位礦石利用中回收資源價值達10多億元。
(關鍵字:江西德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