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政府上周五公布的7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日本通脹今年第三次跌至零的水平,“安倍經濟學”面臨考驗。此外家庭支出也表現不佳,繼6月下滑2%后,7月再度萎縮0.2%,為連續第二個月出現下滑,這不但讓致力打擊通縮危機的“安倍經濟學”再度遭到重創,也迫使日本央行恐須祭出更多刺激措施,以拉抬低迷勢頭。
三井住友銀行稱,日本政府原本2017年4月提高消費稅的計劃可能要被推遲,日本央行暫時無法退出量化寬松。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中僅一位認為,日本通脹將在2016年9月回升至日本央行的目標。
新興市場經濟放緩、油價下跌以及日元上漲,令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重新提振日本通脹的努力受挫。盡管日本央行量化寬松擴大,維持國債收益率在歷史低位,但消費稅以及經濟復蘇的推遲或導致日本政府信用評級下降,而日本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主權債務。
三井住友銀行首席分析師西岡純子表示,對日本而言,通縮是最大的問題。眼下日本正在經歷最困難的時期,維持通脹、第二次提高消費稅以及穩定經濟增長都面臨考驗。
日本統計局上周五表示,剔除食物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去年同期持平。債券市場盈虧平衡率顯示日本通脹未來十年平均水平近0.9%,遠低于2%的目標。去年4月日本第一次上調消費稅后,日本經濟陷入衰退,首相安倍此前不得不將第二次消費稅上調時間推遲到2017年4月。
倫敦咨詢公司斯皮羅主權策略總經理尼古拉斯·斯皮羅8月27日在郵件中寫道,最根本的問題是日本政府在重振經濟和建立某種意義上的財政赤字平衡之間進退兩難。
最差的就是這種狀態,經濟既沒有實際增長,財政赤字也得不到改善。日本上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7月工業產值意外下滑,令上一季度的短暫反彈受挫。盡管在央行寬松政策之下日本負債大幅增長,但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過去20年卻持續下跌。
西岡純子認為,日本還面臨人口結構變化的挑戰。根據財政部的數據,日本本財年社會福利支出已經占到預算的1/3,而債務到期償付和利息支出占比達24%。
不過,在安倍領導下的日本經濟也并非一無是處。安倍提振通脹的政策推升了企業利潤,去年企業稅收創下1993年以來最高。
不過,近些日子以來,雖然“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都已射出去了,經濟數據還是沒能呈現令人欣喜的結果,上個月公布的日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再現負增長曾令日本國內質疑聲四起。
(關鍵字:日本 CPI 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