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外管局)今日發布去年國際收支報告(報告)稱,去年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明顯增加,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預計今年經常項目將保持一定順差,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可能加大;國內經濟向新常態過渡期間,“資產外幣化、對外債務去杠桿化”等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可能持續。
報告稱,外管局將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以防范跨境資本沖擊為前提,重點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關鍵改革,保證貨幣政策獨立性。
· 去年跨境資本流由順差轉為逆差
回顧去年國際收支形勢,報告稱,去年中國國際收支呈現“雙順差”,雖然經常項目順差增長48%,但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下降89%,收支總順差較2013年下降48%,其中貨物貿易順差增長32%,服務貿易逆差擴大54%,旅游逆差快速增長是主因。
同時,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明顯增強。在第一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40億美元后,第二到第四季度分別轉為逆差162億、90億和305億美元,累計逆差557億美元。
對于“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報告認為主要源于第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明顯增強、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跨境資本呈現偏流出壓力。
具體來看,直接投資持續較大規模凈流入;證券投資、其他投資等非直接投資形式的跨境資本由凈流入轉為凈流出,主要體現了境內主體持匯意愿增強和對外償債加快。
· 今年經常項目將保持順差
報告認為,影響經常項目順差的兩個因素是:1、外貿進出口順差將有所增加,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其他國家經濟復蘇有助于穩定中國出口需求,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維持低位、國內需求繼續平穩增長,可能帶動進口價格和進口需求回落;2、中國居民境外游消費和外傷投資利潤匯出持續高企,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逆差將保持較高水平。
· 今年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可能加大
從外部環境看:美國經濟復蘇勢頭良好,今年下半年美聯儲可能啟動加息,帶動美元進一步走強。同時,近期國際環境動蕩不安,歐債談判再現波折、地緣政治沖突此起彼伏等,都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帶動國際資本流向美國或投向美元等避險貨幣,新興經濟體面臨資本流出壓力。
從國內環境看,國內經濟從“三期疊加”向新常態過渡,在此過程中,市場主體對經濟下行、金融和房地產領域風險積聚等因素十分敏感,“資產外幣化、對外債務去杠桿化”等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可能持續。
上述因素相互疊加,將在短期內加大資本和金融項目雙向波動。報告認為,盡管如此,但中國的國際收支差額有望延續規模適度、總體可控的調整。因為:
1、經濟增長將保持在7%上下,這種經濟發展空間是人民幣匯率、國際收支運行維持基本穩定的重要支撐;
2、出口競爭優勢仍在,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依然是國際收支順差的穩定來源;
3、外匯儲備充裕,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較強。
報告同時指出,由于經濟越來越對外開放,跨境資本流動渠道日益豐富且便利,需要密切關注部分領域的跨境套利投機活動。
· 報道糾正了企業對外匯套期保值的誤解
報告稱,過去幾年人民幣即期匯率保持低波動、單邊升值,企業做遠期結匯幾乎穩賺不賠,所以一些企業誤以為套期保值就該賺錢,忽視了防范匯率波動不確定性的本質功能。一些企業從有利可圖的實際財務效果理解套期保值的成本,不是為了控制風險,而是基于于比較遠期匯率與未來匯率孰高孰低來選擇,是現在做遠期結匯,還是未來做即期結匯。
而當前人民幣匯率已處于均衡水平,雙向波動將成為新常態。企業應該建立嚴格的套期保值財務紀律來管理匯率風險,選擇合適的衍生產品進行套期保值,不能以市場判斷來替代市場操作。
· 中國面臨宏觀經濟“三元悖論”應保持貨幣政策獨立
加拿大經濟學家蒙代爾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實現其中兩個而必須放棄另外一個。可“三元悖論”這一理論只是考慮了政策組合中的極端情況,而宏觀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催生了諸多建立在“三元悖論”基礎上的中間選擇。
報告分析巴西、墨西哥和俄羅斯的經驗認為,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始終被明確為政策組合的核心或是長期發展的目標所在,即維持國內價格的穩定是政策組合的首要目的。中國現階段也同樣面臨著“三元悖論”的難題,需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既定目標,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適應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以及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的提高,保證貨幣政策獨立性。
· 另外,報告提到去年跨境電子商務的亮點:“海淘”
去年國內跨境電子商務外匯的試點業務中,僅個人跨境網購支出就超過15億美元,占總收支額的88.5%。去年11和12月,受西方國家節日打折促銷及國內網絡購物活動影響,個人跨境網購支出連續兩月突破2億美元。
全年貨物貿易收支在跨境電子商務收支中占比56.3%,比重較大。但服務貿易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的優勢正逐漸顯現,四季度服務貿易交易額占比較一季度提高6個百分點。
(關鍵字:中國跨境資本流 國際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