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報道:1月物價數據較為低迷,令市場對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的預期增強。受此提振,昨日國內股市和股指期貨強勢反彈,商品市場未有明顯反應。有分析人士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舊,通縮風險不斷累積,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的空間已然打開。
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8%,較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同比漲幅創2009年11月以來新低;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3%,已連續35個月負增長,創2009年10月以來新低。環比方面,1月份,CPI環比上漲0.3%,PPI環比下降1.1%。
“1月CPI同比漲幅回落主要是受食品價格漲幅回落的影響。”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認為,另外春節錯月因素也抬高了對比基數。數據顯示,1月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較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影響CPI同比漲幅回落0.58個百分點,約占CPI同比漲幅回落的八成。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分析,1月PPI降幅擴大主要是受大宗原材料價格下降較多的影響。1月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石油和天然氣、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四個行業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分別下降22.7%、11.5%、32.9%和6.7%,合計影響PPI約2.8個百分點,占總降幅的65%左右。
“1月CPI同比漲幅回落至1%以下,PPI同比降幅繼續擴大,表明通縮壓力有所加大,經濟下行態勢仍在延續。”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抗通縮應從需求方面著手,實施降準、降息和擴張性財政等調控手段。
在中期研究院宏觀策略分析師李莉看來,2015年我國經濟開局不佳,央行進一步“放水”已是題中應有之義。為了緩解春節期間可能出現的流動性緊張局面,央行已經多管齊下,采取了包括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MLF)續作及降準等手段來釋放流動性,一個完整的流動性投放循環基本完成。她預計,央行后續何時再“出手”要視經濟運行情況而定,3月或是一個重要的政策窗口期。
“繼2月5日超預期全面降準后,央行短期內再次‘出手’的可能性不大。”王駿認為,2月經濟數據或成央行選擇調控手段和時點的重要依據,市場期盼的進一步降準、降息有望在3月來臨。
進一步寬松必然會對國內股市和商品市場帶來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格林大華期貨研究所所長李永民認為,其提振商品市場的效果可能不及預期。在他看來,2015年國內商品市場仍將在相對底部振蕩,其間每一次上漲都可視作中期振蕩行情中的一次反彈。
“短期內‘股市強、商品弱’的格局難改。”一德期貨宏觀分析師寇寧說,在國內需求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即使伴隨著國際油價的反彈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松,商品價格有望逐步企穩,但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決定年內商品價格仍難有起色,“股市和債市則有望受寬松政策的提振而延續強勢”。
(關鍵字:CPI PPI 通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