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報道:大宗商品融資調查事件對金屬市場的影響正在逐漸明顯,監管層也已經開始預計商品貿易風險,中國多種金屬產品的進口出現放緩,并且出口在增加。
尤其是今年瘋漲的鎳,一方面是中國出口量同比近乎翻番,且進口下滑,另一方面則是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庫存量持續增加。
鎳庫存轉移至LME?
截至上周五的當周,倫敦基本金屬多數上漲,三個月期鎳報18550美元/噸,周漲0.69%。
LME數據還顯示,截至8月8日,鎳庫存為31.9萬噸,較年初1月2日的26萬噸上漲22%,較去年8月8日的20萬噸庫存上漲超過50%。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這與中國的鎳出口密切相關。與此同時,中國海關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出口未鍛壓鎳及鎳材18065噸,同比去年6月份大增169.7%,環比5月份大增148.9%。1~6月份累計出口45195噸,同比增加100.2%。6月份進口未鍛壓鎳及鎳材11265噸,同比增加8.08%,1~6月份累計進口75985噸,同比減少 10.8%。
中國精煉鎳的出口大幅度增加,最有可能是與限制融資有關。自去年銅融資事件受到調查之后,今年4月份,監管層就已經意識到港口其他基本金屬融資的欺詐事件,并隨之展開調查。
有分析機構認為,大型貿易商將其商品從國內保稅庫存轉移至LME倉庫,致使原來的隱性庫存變成了顯性庫存,推動了LME鎳庫存的持續增加。
年初至今,LME三個月鎳從年初低點13310美元/噸上漲至5月份的21650美元/噸,漲幅達到62%。但隨后不斷下跌,截至8月8日,跌至18560美元/噸,較5月高點跌幅達到14%,但年初至今,LME三個月鎳的漲幅依然超過40%。
國信期貨分析師顧馮達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國內方面,近期滬深兩市及有色金屬期貨資金均呈現大幅凈流出,資金避險情緒蔓延至國內市場,短期市場回調壓力加大,金屬波動劇烈。”
也有機構表示,中國鎳出口量大增可以從側面說明目前全球鎳市場仍處于供應寬松的狀態。而摩根大通此前預計,將下半年鎳均價預估下調7%至18850美元/噸。
不過,印尼禁止原礦出口將是推動近兩年全球鎳市場由過剩轉向短缺的決定性因素。今年年初,印尼頒布了原礦出口禁令并要求在印尼生產精粉的礦產企業繳納相應的專項附加稅費,以促使印尼國內礦業公司在印投建冶煉產能。
不僅如此,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商——俄羅斯諾爾斯克鎳業二季度鎳產量較前季下滑10%,至6.09萬噸,去年同期為6.78萬噸。該公司此前還預計第四季度開始市場將供應短缺,這應會令LME鎳庫存減少。
渣打銀行預計,鎳庫存應會在明年中期開始減少,因中國不銹鋼生產商將不得不由鎳生鐵轉向使用其他形式的鎳,最后將是精煉鎳。
摩根士丹利也預測鎳、鋅和鈀將上漲,其中鎳上漲可能過度,但明年供應短缺將會支持其保持上漲趨勢。
事實上,融資礦騙貸事件影響到的不僅僅是鐵礦石和鎳等,同樣還包括此前頻繁作為融資標的的銅。麥格理報告分析稱,7月末中國保稅倉庫銅庫存降至71萬噸,而6月為79萬噸,5月為85萬噸。受青島港融資騙貸調查影響,中國保稅倉庫銅庫存進一步下滑。
警惕風險
商品融資的風險正在逐漸顯現,監管層以及金融機構也變得更加謹慎。
今年6月,青島港大宗商品騙貸融資事件浮出水面,銀行收緊了信用,商品貿易融資操作難度加大,鎳也受到影響。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青島當地有近20家銀行卷入銅等有色金屬融資業務,這些金融機構涉足青島港有色金屬貿易融資業務的融資額在150億元上下。此后,外資銀行普遍削減對中國商品融資交易的敞口,而部分卷入青島港有色金屬融資騙局的外資銀行則叫停了針對部分中國新客戶的金屬融資業務,中資銀行對于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的貸款也再度收緊。
“商品融資騙貸事件的曝光對大宗商品融資套利影響巨大,如果沒有銀行開立信用證以使這些庫存展期,也沒有銀行愿意接受這批抵押,那么就不得不處理掉這些金屬,同時進口會減少,出口會增加。鎳生產商也會尋找其他目的地,比如LME倉庫。”一位大宗商品貿易商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國內銀行業對整個大宗商品質押已經變得非常謹慎。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在2014年上半年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當前,金屬以及金屬礦批發行業、煤炭批發行業不良貸款比例較高,風險明顯增加。
尚福林還表示,對礦產依賴較高的地區將面臨較大的風險壓力。從前段時間看,一些企業利用虛假倉單質押或真實倉單重復質押,套取銀行資金,風險不容小視。
據銀監會初步統計,鋼貿行業不良資產合計已達738億元,不良率高達5.69%,遠高于各項貸款平均不良率。近期,煤炭、鐵礦石、大豆、木材等貿易領域也都發生了倉單業務違規案件。
(關鍵字:鎳庫存 鎳庫存出口 商品融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