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沒有自己的鎳工業,面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曾經上演過73噸小麥或15噸對蝦換1噸進口鎳的一幕。1958年金川鎳礦的發現,讓中國甩掉了貧鎳的帽子。甘肅金昌市也緣礦興企、因企設市,被譽為中國鎳都。
然而,由于過去片面追求經濟總量的掠奪式開發,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方式粗放,有色金屬產業的貢獻占到全市GDP的60%和財政收入的80%左右,“一鎳獨大”的產業結構使得企業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低。也因環保欠賬多,金昌2003年和2004年曾兩次被列入“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大城市”名單。
金昌,因礦而興,也因礦而痛。面對著環境和生存發展的種種問題,金昌市探索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解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問題。
獨具特色的循環模式
“硫化銅鎳礦開采-粗煉-精煉-鎳銅鈷壓延及新材料”、“冶煉尾氣-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燒堿-氯氣-PVC-電石渣-水泥”……在金川科技館《金昌市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繪就的藍圖中,一條條直線,連接著從資源到產品到再生資源的每個環節,最終變成一條循環往復的閉合曲線。每一個消費的終端,都是下一次生產的起點。一個企業的廢棄物,成為下一個企業的原料。在鏈條上,資源被反復利用,廢物變成寶貝。
二氧化硫是金昌環境污染的“元兇”。在金川集團公司,每生產1噸鎳約產生7噸二氧化硫,每生產1噸銅約產生2噸二氧化硫。通過發展循環經濟,金川集團公司將二氧化硫氣體制成硫酸,硫酸分別進入新希望、金化集團生產PVC和硫基化肥,生產廢渣進入金泥集團生產干法水泥,水泥再次進入金川集團公司用于礦山填充,形成了一條硫化工產業鏈。
如今,循環經濟在金昌催生出了硫、磷、氯堿、煤、氟五大化工產業鏈。“要讓放錯位置的資源回到它正確的位置!”本著這樣的認識,金昌市把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放在固廢綜合利用上,形成了工藝相互依存、物料近距離轉運和“三廢”集中處理的循環產業鏈條。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全國60個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案例,“金昌模式”被確定為全國區域循環經濟12個典型案例之一。
循環經濟背后的機制創新
為健全工業循環經濟上下游企業間的利益協調機制,使企業真正形成產業共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金昌市出臺了《關于建立工業循環經濟上下游企業銜接機制的指導意見》,從8個方面為上下游企業低于市場風險提供制度保障。這份指導意見的最大亮點在于,上下游企業間相互參股,共生共贏。
最具代表性的是,金昌市氯堿化工產業鏈上游的金泥集團40萬噸電石生產線及尾氣綜合利用項目中,金川集團公司參股30%,處于下游的金川集團公司30萬噸PVC項目中,金泥集團參股30%,這一機制有效避免了因市場價格等因素造成的產業鏈癱瘓和斷裂。
除此之外,金昌市持續強化政策制度設計,結合國家和甘肅省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在土地、收費、環保、價格、投融資、人才、招商等7個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保障機制。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金昌市的“補鏈招商”,即:產業鏈上缺什么,招什么。2013年以來,金昌市共組織實施了各類經濟發展重點項目53項,總投資458.7億元,占全市所有建設項目投資的45%。這些關鍵補鏈項目的實施,既有效解決了金昌市有色金屬產業、氯堿化工產業副產的二氧化硫煙氣、氯氣、銅冶煉爐渣、鎳陽極泥等工業“三廢”回收處理利用問題,又彌補了下游產業的原料缺口,有力地提升了園區循環化水平。
循環經濟發展上一個接一個的大動作,換來了金昌的碧水藍天,“中國鎳都”不僅摘掉了“黑帽子”,還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有力支撐著金昌經濟的轉型跨越發展。
(關鍵字:金川鎳礦 硫化銅鎳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