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近日在接受記者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鉛酸蓄電池行業整合已顯成效,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未來整合之路仍將持續,企業“以市場占有為先”的戰略將向“以效益提高為先”轉移。他同時認為,鉛酸蓄電池回收產業市場空間巨大,公司從國外引進的一套設備已于2013年底開始正常運行,預計原材料轉化率可達70%。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張天任認為,應選擇“兩條腿走路”,不妨以低速短程電動車為切入口,由低到高,從易到難,在研究高端新能源汽車的同時,鼓勵發展能滿足百姓現階段需求的中低端新能源汽車。
行業整合路未盡記者:鉛酸蓄電池行業的整合效果如何?目前呈現怎樣的格局?
張天任:2011年以前,中國鉛蓄電池行業呈現“小、散、亂”的特點,國內大大小小鉛蓄電池廠將近3000家。經過一輪整合,到2013年底,正常在產的企業數量減少到300家以內。中小企業數量減少的同時,大企業則通過技術改造,大幅提高產能。因此,上一輪整合中,盡管鉛蓄電池企業數量減少,但產能并沒有明顯降低。
2013年,行業開始新一輪的整合。在這輪整合中,我認為要新進入這個市場更加困難了,因為品牌的力量日益凸顯,即使某個企業拿到生產許可證,但其生產的東西也未必有人買。因此,技術不好、規模不大、缺乏創新的中小企業會進一步被淘汰;大企業則會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加快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布局。
總的來說,鉛蓄電池行業淘汰落后產能、進行自身整合的路子還是要走下去。這是個痛苦的過程,并且已經持續兩年。因為下游一些新的市場領域出現,我認為2014年行業形勢將好轉。未來,鉛蓄電池生產企業“以市場占有為先”的戰略將向“以質量、效益提高為先”轉移。
記者:面對這樣的產業格局,天能集團如何應對?
張天任:天能集團正在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傳統業務領域幾乎不再進行大的投入,新興業務規模則在以約100%的年均增長速度提升,如鋰電池、電動汽車鉛蓄電池、鉛蓄電池回收業務等。同時,公司的經營模式也在調整:逐步從工業品變成消費品。換言之,70%以上的電池不是賣給整車廠,而是走以舊換新的路子,在市場上直接跟消費者見面,有利于帶來充裕的現金流。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積極進行行業內的并購整合,或控股或整體收購,未來這個方向還是會繼續。整合之路主要是“兩頭抓”:一是抓前端,即研發創新,包括原材料、基礎性研究等;二是抓終端,將終端做深做細。
至于中間制造環節,重點是擴大市場份額,主要依靠技術改造以及新領域拓展。比如在某個領域要提高30%的市場份額,可能10%通過技術改造、裝備改造,10%依靠推出新產品,10%則依靠代工。對天能而言,代工企業必須符合環保部的環保要求以及工信部的裝備要求。隨著行業整合的進一步深入,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30%的代工企業被淘汰,這就要求天能做好預案,也就是自身產業鏈的提升和工藝的改進。
對于天能而言,朝陽產業包括:一是鋰電池,這兩年已經打開了國際市場,在浙江連續出口創匯排名第一,目前用于小型動力,計劃逐漸從小型升級到大型;二是用于電動四輪汽車的高能鉛蓄電池,天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占全國5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是天能未來的金牛產品。這種電池采用了新技術,以碳替代部分鉛,減輕重量,并能夠進行快速充電。以其為基礎生產出來的低速短程電動車耗電少、成本低,適用于農村、城鄉結合部、三四線城市。
電池回收市場空間大記者:鋰電池和鉛酸電池未來的發展方向怎樣?
張天任:電池技術未來方向是鋰電池沒錯。但鋰電池目前存在幾個問題:一是自身技術不過關,主要是一致性不夠、安全性不夠;二是成本高;三是鋰電池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回收體系,這就意味著不可持續。而鋰電池的回收再利用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案例可借鑒。
鉛蓄電池的優點目前主要有四方面:成本較低、技術成熟、安全可靠、可循環利用。至于大家關心的污染問題,只要相關部門明確標準、監管到位,還能繼續生產的企業就是符合環保要求的。這和核能是一樣的道理,關鍵是管理,用好了就是清潔能源。
記者: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鉛蓄電池回收市場的情況?
張天任:粗略估算,目前全國有200多萬噸廢電池,但回收處理的僅30%,而國際平均水平是80%,因此有很大市場空間。對于企業而言,進行鉛蓄電池回收利用,一是盡企業社會責任,二是能穩定原料供應。
在回收處理能力上,天能集團2012年從意大利引進了一套全套設備,經過一年多調試、磨合,2013年年底開始正常運行,2014年預計貢獻業績。根據評估,該套設備正常運行后原材料轉化率約70%(即100噸回收電池可轉化為70噸原材料),利潤率約5%-8%,預計隨著技術深化、生產規模化以后,利潤空間將進一步提高。
天能集團計劃在河南再建一個同樣的設備,部分核心裝置國外引進,部分可替代裝置國內加工,目標是“打造城市礦山”,把城市垃圾拿回來拆解利用。目前,天能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成套鉛蓄電池回收裝置設備的公司。
電動汽車應“兩條腿走路”
記者:如何看待特斯拉這類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發展?
張天任:從技術角度而言,電動汽車不光是電池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體系管理。特斯拉最成功之處在于其電池系統管理技術,可以讓6000多個電池同時有序地進行工作。目前國內的電池系統管理技術還跟不上,僅僅解決了重量問題或者充電問題。
從市場角度看,特斯拉這樣的高端電動車是有市場的,但在中國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歐美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和我們不一樣。比如,豐田普銳斯在美國很好賣,在中國就不暢銷。因為中國中低收入人群較多,開車主要解決的是短途交通問題而不是娛樂休閑。對于他們而言,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特斯拉這樣的高端消費品,不是不想買而是買不起。但我相信,一旦技術成熟、成本下降,特斯拉這樣的高端電動車還是會在中國得到效仿和推廣的。
記者:怎么看低速短程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
張天任:低速短程電動汽車是由市場自發形成的新興產業,在廣大農村、城鄉結合部、三四線城市有很大市場,但目前缺乏統一的生產技術標準和上路運行的道路管理依據,魚龍混雜,反過來會扼制這個產業的發展。對此我有兩點建議:
一是建議在市場準入上給予放開,各地政府或者公安、質檢部門可以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以保障安全;二是建議盡快出臺生產技術標準,比如電池技術路線、最高時速、一次充電行駛最高里程數等。中國民間創新風起云涌,對于市場有需求的東西國家不能扼殺,也不能等發展起來以后再匆忙制定標準,這方面希望政府有所擔當。
總體而言,對于電動汽車的發展,我認為要兩輪齊驅發展——高端技術要不斷完善,中低端汽車也很有市場,也應給予鼓勵支持。現階段,建議以低速短程電動車作為切入口,從低到高、由易到難,既不要放棄研究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汽車,也不要扼殺老百姓現實需要的低速短程電動車。中國人不可能全開寶馬、奔馳,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關鍵字:能源汽車 鉛酸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