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化肥產品肥效期如下(僅供參考):碳銨當天見效,肥效期15天;氯化銨3天見效,肥效期25天,后期脫肥;尿素,7天見效,肥效期45天;復合肥10天見效,肥效期90天;生物肥一般一個月左右見效,效果在生長周期長的作物還不是很明顯。但肥效可持續6-8個月;激素類物質自身沒有多少營養,對增產沒有多大實際幫助;肥料需要長期供應,最好是根據作物各個時期的生理特性配比施用,沒有必要盲目地追求速效性。
很多不法廠家為了迎合菜農朋友們的“快速見效”心理,于是在沖施肥中過量添加激素類物質,降低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含量,本末倒置。這種激素肥料在沖施后能夠1至2天見效,表面效果非常明顯,例如:葉片、莖稈生長迅速,果實膨大快,結果很多,菜農朋友就以為這是效果非常明顯的肥料,是“好肥料”。結果在連續使用2-3次后,會發現植株底部葉片發黃,莖稈細弱,果實生長不良。蔬菜正常的生長期以及果實采摘期嚴重縮短,這就是濫用激素的后果。
但很少有農民注意到,這類肥料在施用后,常引起作物旺長、花芽分化差和早衰等問題,反而降低了總體產量。
特別是生物肥這種產品,施如土壤中之后,菌種適應土壤環境、繁殖都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在溫度比較低的情況下,作用效果會更緩慢一些,但不能因此就認為它是一個壞肥料。甚至,有些作物在使用了生物肥之后,前期長勢反而不如正常用肥的,特別是小麥及一些需要移栽的蔬菜,這是什么原因呢?
作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根深才能葉茂,前期生根,中期長莖桿,后期結果實,如果用肥不合理或使用激素,在該長根系的時候,莖葉旺長,根系衰弱,那么莖葉再旺盛也只是一個表象,結果只會導致作物早衰死亡。我們追求的是產量和質量,而不是莖葉,現在很多人抱怨我的莊稼長勢這么旺,別人的長勢一般般,為什么我的產量沒有人家高?那應該思考一下自己用肥的問題。
總之,我們在選擇用肥的時候,不能單一以長勢來評判一個產品的好壞,要明白最終的目的是產量和品質,能夠增產且保證品質的肥料才是好肥料。
尿素是分子態氮肥,作物不能直接大量吸收,必須施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轉化為碳酸銨,(也就是常說的銨態氮肥),作物才可以大量吸收利用。
尿素轉化的速度主要取決于脲酶的數量和活性,而脲酶又受許多因素影響如下:
一、土壤的酸堿度,尿素在中性土壤中的轉化速度明顯高于酸性或堿性土壤;中性環境更適合微生物活動的要求。
二、土壤的肥沃程度,由于肥沃土壤中脲酶含量比貧瘠土壤含量高,因此肥沃土壤中尿素的轉化速度快。
三、土壤溫度,土壤溫度對尿素轉化速度較為明顯。據資料當土壤溫度在10℃時,尿素全部轉化需7-10天;20℃時需要4-5天;如果土壤溫度達30℃,只需要2天就可以全部轉化。
四、土壤水份,土壤含水份較多的粘壤土脲酶水解作用強烈。據研究,在25-30℃時,土壤濕度70%時施用尿素一天后就出現氨化高峰,有28%的尿素轉化銨態氮素被作物吸收;反之,土壤水份不足含水低時,尿素轉化就慢。
總之,根據尿素施入土壤后需要轉化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發揮肥效,應根據具體條件,適當提前3-6天施用,以便能夠及時轉化為銨態氮供作物吸收利用。
尿素含氮46%,是目前生產上最為常用的優質氮素化肥,但尿素施入土壤后的利用率通常只有45%-50%。
除了早施尿素,以下兩種方法結合后肥料利用率更高:
1、深施尿素。無論作底肥還是作追肥,均應深施覆土,施肥深度10-12厘米為宜;尿素深施可明顯提高利用率。據試驗,尿素表施或淺施2-3厘米,利用率僅30%;施肥深度5厘米,利用率為45%;深施10-20厘米,利用率可達65%。
2、混用尿素。尿素與有機肥、磷鉀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可以保持土壤養分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養分利用率和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
(關鍵字:化肥)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