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集中出爐的7月經濟數據并未像市場所期待的那樣,多項數據遠遜于市場預期,如CPI、PPI、出口、新增貸款等多項數據更是創下近期新低。而在市場一片高呼貨幣政策或將繼續加碼的同時,監管當局卻并不為所動,而仍按兵不動,靜觀其變。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是時機未到?還是有更多的考慮?這些都值得去探究。
“實際上,按照往常慣例,采取貨幣政策的條件已經具備。”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但是,央行在實施貨幣政策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其它政策的配套實施事宜,如財政政策,因此,這個時間點的確不好把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受勞動力成本、資源性產品和部分不可貿易品價格存在趨勢性上漲壓力等影響,當前物價對需求擴張較為敏感,擴張性政策刺激通脹的效應在增強。這是央行在近日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的對長期通脹的擔憂。
短期來看,報告指出,“受到基數降低等影響,8月份后同比CPI有可能出現一定回升,力度不會太大”。與此同時,業內專家也表達了對長期通脹的擔心。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對于通脹,貨幣政策要更具前瞻性,不僅僅看到年內,還要看到明年;不僅要看到國內,還要看國外。在關注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通脹預期變化的同時,也要關注隨著未來投資刺激的力度加大,也會引發通脹預期。
此外,莊健還認為,當前貨幣政策遇到兩難問題,一方面,當前的小微企業經營很困難,急需資金的救助。但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對房地產調控的決心很堅定。這兩者間的矛盾使得當前貨幣政策實施的時點更難把握,這也決定了貨幣政策放松只能適度和謹慎,不宜驟然放量,同時操作上需要更具有前瞻性。
“當前,為了穩定經濟的增長,無論是中國、歐洲還是美國,都不能單純的使用貨幣政策,而應該配合財政政策等其它政策一起實施。在還未找到新的增長點,市場投資意愿不佳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實施需謹慎。”莊建認為。
可見,基于上述兩點的原因,市場有關降準的預期落空。而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于近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5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3.35%,已連續第五周持穩未變。成為央行調節市場資金面的“主旋律”。
本周公開市場到期凈回籠資金650億元,分析人士認為,央行繼續進行回購操作以維持資金面的相對充裕,符合市場普遍預期。
有分析人士認為,7月份數據不如預期的好,但也沒有更差,因此市場未顯示出更多的方向性與趨勢性,或許這是降準遲遲未現的原因之一。再從銀行間貨幣市場來看,資金面不是非常緊張,回購利率都較為穩定,逆回購基本能夠保持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平衡。
(貨幣政策 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