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本刊編輯部 | 吳海珊
多家機構預測,2022年底國際原油價格會再次站上100美元以上。作為2022年的贏家,布倫特原油價格從年初的70多美元,一路上漲至年中最高觸及120美元以上。下半年雖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截至12月1日,仍處于80美元上方。
大宗商品歷來是經濟和金融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其價格上漲或下跌,不僅關系著利益,甚至關系著國家的穩定。
最近,《紅周刊》與《交易的世界 金錢、權力與大宗商品交易》的作者哈維爾·布拉斯(Javier Blas)和杰克·法爾奇(Jack Farchy)就大宗商品當前的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對話。
大宗商品新一輪“超級周期”引擎
來自“與二十年前中國類似”的印度
《紅周刊》:在書中您提到了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類似于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的快速發展期,為包括原油、金屬等在內的大宗商品提供了“超級周期”。您認為引發一輪“超級周期”最為核心的要素或條件是什么?
哈維爾·布拉斯:教科書上對“超級周期”的定義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商品價格遠高于其長期趨勢,通常是因為需求增長快于正常水平。近代以來,大宗商品經歷了四個“超級周期”:19世紀歐美工業革命時期;二戰前全球重整軍備時期;戰后歐洲和日本重建推動的經濟繁榮時期;以及過去20年中國推動的經濟繁榮時期。
隨著一個國家變得更加富裕,其消費的大宗商品數量也會增加。但這種關系并不是線性的:隨著各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宗商品需求會出現一個“甜蜜點”——就像21世紀初中國發生的那樣。
《紅周刊》:在您看來,由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引發的“超級周期”,目前處于什么階段?
杰克·法爾奇:中國經濟正在從以建設城市和鐵路推動的資源密集型增長,轉向更多的消費拉動型增長。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比20年前大得多,盡管經濟增長可能有所放緩,但仍需要大量新增的大宗商品需求。
《紅周刊》:放眼未來,哪些國家或者地區有望成為推動新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的引擎?
哈維爾·布拉斯:大宗商品行業的每個人都在關注的國家是印度。它有足夠多的人口,可以像中國一樣對大宗商品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它正處于與二三十年前的中國類似的經濟發展階段。2022年印度的石油需求增長速度是最快的,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20%以上。
然而,有一點需要注意:多年來,人們一直期待印度能夠對大宗商品市場產生變革性影響,但到目前為止,他們仍在等待。總有一天,它會發生,但是很難預測什么時候。
全球經濟若放緩將沖擊石油價格
能源獨立對于大宗商品而言喜憂參半
《紅周刊》:《金融時報》日前報道,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油價上漲,美國石油生產商成為最大贏家,獲利超2000億美元。從周期角度來看,高油價是否可持續?何時可能會出現拐點?
杰克·法爾奇:的確,對于大宗商品交易商來說,今年是有記錄以來最賺錢的一年,利潤創紀錄。大宗商品交易商能夠獲取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而當前,人們愿意為能源支付任何代價。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從疫情時代的封鎖中恢復,強勁的需求和供應的缺乏推高了油價。
目前影響石油市場的關鍵因素,是全球經濟走勢:如果對全球經濟放緩的擔憂成為現實,石油價格可能會受到沖擊。
《紅周刊》:目前,降低碳排放的目標,帶動了全球新能源發展機遇。鋰、鈷、鎳、銅等需求都大幅提升,金屬在未來是否會獨立于石油,經歷一個“超級周期”?大宗商品交易商又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杰克·法爾奇:能源轉型將成為鋰、銅等一系列大宗商品巨大的新需求來源——這是“超級周期”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我們能否看到“超級周期”,將取決于能源轉型是否能夠持續,以及初級商品生產者在多大程度上對增加新的供應作出反應。
很明顯,電池金屬已經處于歷史高位。例如,鋰價今年上漲了190%,是過去10年大部分時間價格的6倍多。交易商是這些金屬的主要供應商——例如,嘉能可(Glencore)是全球最大的鈷生產商。對擔心本國電池行業的政府,或者希望獲得資源的汽車制造商,交易商都是一個關鍵的戰略角色,已經出現這樣的例子了。
《紅周刊》: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提倡能源獨立、保障能源安全等,在大宗商品領域進行去全球化的操作。這會給大宗商品的全球貿易帶來哪些影響?
杰克·法爾奇:多年來,歐美政府并沒有對自然資源安全問題給予太多的考慮,而是把大宗商品行業留給了私營部門。在一段時間內,這項政策似乎是個好政策:美國頁巖油氣行業蓬勃發展,歐洲能夠購買大量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制造業正被外包給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如今,歐美國家開始意識到大宗商品的政治重要性。
對于交易商來說,這種趨勢的后果是喜憂參半的。全球貿易的減少對他們來說不是好消息。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程度較低的市場意味著效率更低,因此交易商的機會可能更大。我們看到各國政府正在向貿易商尋求獲取資源的幫助:例如,德國最近向托克公司(Trafigura)提供了8億美元的融資,以確保金屬的進口。
全球“糧食危機”隱憂正在被弱化
《紅周刊》: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糧食產量占到全球的20%~30%,但是它們都錯過了春耕。這種沖擊會給全球糧價帶來多大以及多久的影響?類似于俄羅斯2010年禁止糧食出口的情況是否還會發生?
哈維爾·布拉斯:食品價格已經從三月份的峰值開始下降。10月份的年度漲幅縮減至1.9%,并有望很快出現首次年度下跌。
與大宗商品行業一貫的做法一樣,解決價格高企的最佳方法是提高產量,農場主和牧場主已作出反應,提高了產量。由聯合國斡旋達成的重啟烏克蘭谷物出口的協議也有所幫助。全球吸取了2007~2008年糧食危機的教訓,當時出口禁令加劇了糧食短缺。這一次,全球大多數主要農產品(000061)出口國都保持了市場開放。
《紅周刊》:每年在大宗商品市場都會出現一些令人震驚的事件。比2022年青山鎳、2021年的紙石油。為什么會這樣?
杰克·法爾奇:過去三年,大宗商品市場發生的令人震驚的事件比近年來任何時候都要多——當然是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負油價、天然氣價格大幅飆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鎳危機……原因顯而易見: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供應受到幾次巨大沖擊!首先是疫情和封鎖導致需求(尤其是石油)大幅下降;然后是2021年全球經濟同步復蘇,需求上升;接著是俄烏沖突以及俄羅斯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
對于大宗商品交易商而言,也正是極端的價格波動,帶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利潤。
頭部大宗商品交易商買成資產大股東
受價格周期影響加大,持續擴展“能力圈”
《紅周刊》:從趨勢上看,很多交易商開始持有礦山,交易商和礦山持有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交易商獲利的途徑是否也更多從原來的價格差,轉變為價格的變動?
哈維爾·布拉斯:當價格上漲時,交易商通常會更好,因為它們可以獲取需求量很大的商品。但你是對的,在過去10年或20年里,我們看到許多頭部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成為資產的大股東——嘉能可(Glencore)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礦商之一;托克是最大的鋅生產商之一;嘉吉(Cargill)擁有玉米磨坊、大豆壓榨廠和肉類加工廠。這些投資的結果,使得交易商更容易受到大宗商品價格周期的影響:例如,當價格在2008年和2015年暴跌時,人們對嘉能可的生存能力產生了懷疑。
《紅周刊》:從生產者到交易商,再到期貨交易商。現在,普通人也可以進入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傳統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是否仍能對大宗商品市場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哈維爾·布拉斯:在現貨市場上仍然有活躍的商品交易商的一席之地,它們把貨物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而這種方式在過去幾年獲得了最大的賺錢機會。例如,在2020年,在新冠疫情開始,全球封閉,原油價格崩潰的時候,交易商通過購買并儲存石油,賺了很多錢。但它們實際上并沒有在價格上下賭注:它們能夠通過以高得多的價格賣出6個月和12個月的石油期貨快速鎖定利潤。這種交易只有在你能夠購買并儲存石油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只有現貨交易員才能做到這一點。
《紅周刊》:知名的大宗商品交易商領導者伊恩·泰勒認為,石油會像煤炭一樣,在未來不到十年內消失。您也這么認為嗎?如果發生了,交易商會怎樣?
哈維爾·布拉斯:就目前而言,石油需求仍在強勁增長,交易商們正從石油中獲得巨額利潤。但交易商們意識到了潛在的挑戰——正如伊恩·泰勒(Ian Taylor)有關石油需求見頂的言論所顯示的那樣。許多大宗商品交易商一直在建設其交易其他大宗商品的能力,這些大宗商品包括銅、鎳和鈷等電池金屬,以及天然氣和電力等其他能源大宗商品。
《紅周刊》:如果按照書中所說,無所畏懼和創新是舊時代大宗商品交易商不可或缺的品質,那么在當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大宗商品交易商需要具備哪些品質?
哈維爾·布拉斯:健康的風險偏好和對風險的理解,同時創新仍然是重要的品質。商品交易員仍然需要到不同國家旅行,并與人們交流,無論是總統、首席執行官、礦業公司經理還是農民。但對于大宗商品交易員來說,理解大數據和統計分析也越來越重要,如果他們知道如何編碼,那就更好了。最好的交易員必須能夠做到這一切!
人物簡介:
哈維爾·布拉斯(Javier Blas)是彭博新聞社駐倫敦專欄作家,負責報道能源和大宗商品;
杰克·法爾奇(Jack Farchy)是彭博新聞社報道自然資源行業的高級記者。
(本文已刊發于12月3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關鍵字:大宗商品 國際原油 超級周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