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能曾經是鋼鐵企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從2002年~2012年,包鋼粗鋼產量從480萬噸增加到1100萬噸。但是,對于包鋼而言,這10年最大的變化并不是規模的擴張,而是實力的增強。
10年間,包鋼堅定不移地實施裝備和產品的升級換代,粗鋼產量翻一番,利潤增長了4倍多;10年間,包鋼循序漸進推進管理和技術的優化完善,白云鄂博自產礦配比提高近30個百分點,噸鋼綜合能耗降低300千克標煤;10年間,包鋼持續改革完成集團企業構架,從鋼鐵主業一花獨放變成四大板塊蓄勢待發,2011年稀土、礦業兩大產業在集團公司總的利潤貢獻率超過80%;10年間,包鋼堅持科學發展方向,環境保護和綠色生產得到落實,社會形象和市場影響得到提升。
10年,包鋼擴“形”更強“心”,一步步實現著從“長個”到“強身”的躍變。
發展是產能擴張更是實力提升
上一個10年,中國鋼鐵行業發展迅速,企業體量越來越大。按照產能排序,包鋼行業名次不斷后移,這使迅速“長個”成為包鋼最迫切的要求。從2002~2011年,包鋼不斷提高鐵鋼產量,在2009年進入了千萬噸級鋼鐵企業行列。
然而,就在產量拔高的過程中,包鋼也發現了自己的另一個“短板”所在———裝備落后、技術落后。上世紀末連鑄工藝已經在國內普及,但是2000年包鋼的連鑄比只有20%。包鋼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準400mm自動連軋機組曾是我國最先進的大口徑無縫鋼管生產設備,但在行業陸續建成的大口徑機組群中,產線的軋制精度和成材率已相形見絀。與裝備落后相呼應的是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長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包鋼意識到,發展不是做簡單的產量加法,長大之后能站穩才是市場環境下的生存法則。于是,提高內在實力成為包鋼產能擴張之外的另一個重要任務。
10年間,從“十五”的“填平補齊”到“十一五”的“結構調整”,包鋼的發展主題發生了變化。
這一變化帶來了大批先進裝備的安家落戶。隨著大型高爐、轉爐、焦爐、燒結機、制氧機等擴能項目的破土興建,原有的無縫管線精整問題得到重視,老棒材添加了大盤卷后處理手段,裝備一流的3條板材線、2條軌梁材線、1條線材線、2條管材線相繼面世。近兩年,鋼材市場萎縮,生產合同普遍不足。但是憑借產能穩定、品質優良,包鋼的鋼軌生產已經排到了明年第一季度。
這一變化帶來了先進技術工藝的普及和推廣。10年間,包鋼堅持不懈地引進先進工藝技術,對生產流程進行改造,新技術和新工藝被吸收、消化、再發展,成為高效生產組織的有力保障。選礦生產出現了再磨再選工藝,燒結生產誕生了復合燒結技術,煉鐵高爐配套了余熱余壓發電裝置,煉鋼轉爐普及了爐外精煉技術,軋鋼環節熱裝熱送、控溫控冷、精整配送、在線檢測等新事物、新做法層出不窮。同時,包鋼以提高管理效率為切入點,以信息化帶動自動化,生產自動化水平大幅提高,幾代包鋼人夢寐以求的“坐在操作室里煉鐵煉鋼”成為了現實。
10年間,包鋼的“個子”長大了,“體格”也粗壯了。
裝備提升和工藝進步讓生產能力突飛猛進,常做常新的產品優化調整及技術創新使產品創效能力提高。2002年,附加值較低的線棒材產品占包鋼鋼材總量的60%,2012這一比例下降到21%,而為適應市場需求開發出的銷路好、價格高的的品種鋼產量提高到了70%。
裝備提升和工藝進步讓公輔配套、資源配置、管理手段日趨完善。以集約生產、節能減排為目標,包鋼對單體設備持續改造,實施了焦化、燒結原料生產的外遷工程;以資源合理利用為目的,包鋼推進了鐵、鈮、稀土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重啟白云鄂博西礦的勘探開發;以綠化廠區、整頓環境為任務,包鋼實施了尾礦壩及廠區移民大搬遷,開展了以5S、門禁管理為抓手的人流、物流整頓。
10年發展,讓包鋼在經濟總量、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固定資產投資等各項指標上取得長足進步。2002年包鋼產鋼400萬噸,有員工10萬人,到了2011年,包鋼實現產鋼1000萬噸,員工僅為4萬余人。
發展是財富積累更是理念進步
在行業產能日趨飽和的情況下,包鋼通過什么途徑實現新跨越?10年時間,包鋼給出了一份扎實的答案:科學發展。
2004年11月,包鋼《鋼鐵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規劃》通過國家環保局評審。內蒙古自治區鐵、煤、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但生態脆弱。過去包鋼依靠鋼鐵吃飯,雖然結束了草原寸鐵不產的歷史,可也留下沉重的環境負擔。從謀求片面提高產量向謀求可持續發展,包鋼自覺地進行了發展蛻變。
節能減排成為科學發展的最先聲。受限于白云鄂博特殊礦的難選難煉,包鋼的高爐生產是行業公認的“硬骨頭”。但是,就是在這個環節,包鋼在行業內第一個完成高爐干法除塵改造。“十一五”期間,包鋼在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上的投入達到63億元。以“三干”為代表的冶金行業上百項節能技術全部得到應用。
10年間,包鋼高高揚起綠色包鋼、特色包鋼、人文包鋼的旗幟,突破制約,找到企業發展與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契合點。
2004年包鋼制訂“新包鋼”打造方案,以節能減排、結構調整為主線。2008年后,包鋼堅持和諧發展、多元發展,用良好的經營業績鞏固了在自治區的工業地位。此后,國家出臺《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包鋼眾望所歸地被納入政策框架。2010年,按照行業發展轉型要求,包鋼制定出以白云鄂博資源保護利用為根本、做大做強四大產業板塊的“十二五”發展規劃,發揮特色,繞開同質競爭,為500萬噸稀土鋼的橫空出世做出鋪墊。
金融危機之后,鋼鐵企業的發展轉型成為當務之急。發展突破點在哪里,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在哪里?包鋼提出了發揮資源、區位優勢,通過多種產業、多種渠道打造集團“航母”的戰略構想。這一構想讓包鋼突破傳統產業束縛,在國家新興產業的發展政策里找到發展的落腳點。一年時間里,包鋼六大新興產業顯露崢嶸:稀土產業初具規模;白云鄂博鈮、鈧等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得到國家資金支持;煤炭、有色金屬資源產業陸續落地,內蒙古除興安盟外各盟市均有包鋼資源項目實施;廢水、廢渣、廢氣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持續做大,2011年包鋼自發電已經超過總用電量的50%;金融產業則在2011年收獲了第一桶金。
(關鍵詞:包鋼 粗鋼產量 產能 鋼鐵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