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全球產業鏈最完備、規模最大的鋼鐵產業體系,特別是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鋼鐵生產體系。我國鋼鐵行業噸鋼二氧化碳排放量,較30年前降幅超過50%。
“十三五”以來,河鋼持續加大綠色低碳投入,累計實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治理、環保提升改造項目500余項,主要能源環保指標居國內一流、行業領先水平,推動由“綠色制造”向“制造綠色”轉變。
作為重要的基礎材料,鋼鐵被人類應用超過三千年。隨著技術進步和時代發展,鋼鐵不斷被賦予新內涵,承載綠色、低碳、智能等多種創新元素的現代鋼鐵,正在建設美麗中國、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鋼鐵工業的發展,一直伴隨著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深度依賴,約占全球能源總消耗的8%和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是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的重點領域。”近日,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世界鋼鐵協會第41任、42任主席,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談到,河鋼集團大力推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不斷鏈接、拓展綠色低碳產業鏈和生態圈,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綠色低碳成為全球產業發展共同行動
《瞭望》:當前鋼鐵工業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如何?
于勇:綠色低碳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主色調和共同行動,全球已經有150多個國家明確了“碳中和”目標。與此同時,全球鋼鐵工業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新模式,鋼鐵行業的重點組織、企業紛紛制定了適合自身發展的低碳規劃及技術路徑,努力實現自身的“零碳轉型”。國際能源署以2019年指標為基準提出,鋼鐵工業到2050年需要削減55%的碳排放、10%的能源消耗量,減碳路徑主要包括提高材料使用效率、能效提升、電氣化、氫能、生物質能源等。
《瞭望》:世界鋼鐵看中國,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總體情況怎么樣?
于勇:自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躍居世界第一位,世界鋼鐵逐步走進“中國時代”。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和消費國,中國鋼鐵行業始終把“綠色低碳”作為重要戰略方向,實施了全世界最嚴苛的環保標準,率先發布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開發推廣了系列突破性、顛覆性的鋼鐵技術,走在了世界鋼鐵綠色低碳發展的最前沿。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鋼鐵行業以節能、減污、降碳為重點突破方向,持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已成為引領世界鋼鐵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全球產業鏈最完備、規模最大的鋼鐵產業體系,特別是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鋼鐵生產體系。我國鋼鐵行業噸鋼二氧化碳排放量,較30年前降幅超過50%。截至9月底,已有150多家鋼鐵企業、超過6億噸粗鋼產能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評估監測公示。預計到2025年全國80%以上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了《鋼鐵行業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術路線圖》,明確了中國鋼鐵工業“雙碳”技術路徑,確保鋼鐵工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到2040年、2050年、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分別較2020年降低40%、85%、95%,穩步實現碳中和目標。全面推進綠色轉型,中國鋼鐵行業正在展現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嶄新形象,不斷實現產業向“綠”、產線向“智”、產品向“新”的蛻變升級。
努力實踐“人、鋼鐵、環境和諧共生”
《瞭望》:河鋼集團成為世界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優勝者企業,其間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于勇:河鋼集團2008年組建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將“生態優先、綠色低碳”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和自覺的生產運營方式,行業內率先提出“人、鋼鐵、環境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開辟了節能、減污、降碳的系統化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第一階段:2008~2015年,開展了大規模廠區環境綜合治理,集團旗下唐鋼公司被世界鋼鐵協會譽為“世界最清潔鋼廠”,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樹為鋼廠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典型,走出了以建設最清潔鋼廠為代表的清潔生產之路。
第二階段:2016~2020年,以“為人類文明制造綠色鋼鐵”為己任,率先實施綠色制造、綠色產業、綠色產品、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礦山“六位一體”的綠色發展總體布局,“鋼鐵行業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走出了以超低排放、區位調整為代表的綠色發展之路。
第三階段:2021年至今,行業內首家發布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和“6+2”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圖,榮獲中國工業碳達峰“領跑者”企業稱號,成為唯一蟬聯世界鋼鐵協會“可持續發展優勝者企業”稱號的中國企業,走出以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為代表的低碳發展之路。
《瞭望》: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河鋼集團取得了哪些具體成效?
于勇:“十三五”以來,河鋼持續加大綠色低碳投入,累計實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治理、環保提升改造項目500余項,主要能源環保指標居國內一流、行業領先水平,推動由“綠色制造”向“制造綠色”轉變。特別是近年來,圓滿完成集團旗下唐鋼新區、邯鋼新區、張宣科技、石鋼新區“四個新區”區位調整并取得成功,在加快全面綠色轉型中實現新突破,努力打造綠色樣板、創新標桿、高質量發展典范。
一是建成現代化沿海鋼鐵基地。唐鋼新區由城市走向沿海、從內陸走向深藍,行業首次從長流程工藝設計層面應用冶金流程工程學原理,以物質流、能源流、信息流的最優網絡結構為方向,全流程應用130多項綠色制造技術,污染物排放比行業超低排放標準再下降10%,開創了長流程低碳轉型、綠色化生產的新路徑。
二是打造全流程極致能效樣板。邯鋼新區傳承和創新“邯鋼經驗”,實施20項“極致能效”推廣技術、30多項國內冶金行業首創的節能減排前端治理技術,積極構建綠色循環鏈,打造極具成本優勢、追求極致效率的樣板,建設基于極致能效的全流程CSP(緊湊型)鋼鐵企業。
三是引領近零碳“氫冶金”變革。建成全球首例120萬噸焦爐煤氣零重整氫冶金示范工程,以氫還原代替碳還原,引領鋼鐵行業邁入“以氫代煤”冶煉“綠鋼”時代。與同等生產規模的傳統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相比,示范工程一期每年可減少80萬噸、約70%的碳排放,相當于塞罕壩林場1年的固碳量。同時,通過實施全球首個“氫基豎爐—近零碳排電弧爐”新型短流程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開發“綠電—綠氫—綠鋼”生產工藝,加快將張宣科技建設成為鋼鐵工業綠色轉型示范區。
四是樹立全廢鋼短流程特鋼標桿。石鋼新區建成國內首家“全廢鋼電爐短流程”綠色低碳特鋼企業,以廢鋼為原料,以電和天然氣為主要能源,實現零煤、零焦清潔生產,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噸鋼污染物減排75%以上、噸鋼碳排放降低70%以上,成為鋼廠與城市協同發展的示范。
聚焦三大創新,拓展綠色低碳新賽道
《瞭望》:鋼鐵行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需要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于勇:結合中國鋼鐵發展實踐,和世界鋼鐵發展趨勢,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鋼鐵,必須加強能源結構、工藝結構和材料技術三個方面的創新,加快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
能源結構創新,就是要高效利用氫能和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擺脫鋼鐵生產對化石能源的深度依賴,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與生物質能源替代、富H2燃料利用、清潔能源與鋼鐵煤氣余熱發電調峰自供等工藝技術,從源頭上解決鋼鐵冶金的碳排放問題。
工藝結構創新,就是通過氫冶金等低碳冶金工藝革命、提高電爐短流程煉鋼比例等,降低碳排放強度。以氫冶金為例,河鋼氫冶金示范工程已安全穩定運行近兩年,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穩定保持國際先進水平,“氫冶金+電爐短流程”的工藝結構創新,為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工藝路徑。
材料技術創新,就是要加大資源投入和材料技術研究力度,為下游行業提供更加綠色低碳的材料,推動產業鏈綠色消費升級。為客戶提供更高強度、更耐腐蝕、更加耐磨等功能屬性的鋼鐵材料,延長下游產品使用壽命、提高產品價值,同時提高鋼鐵材料循環利用效率、降低鋼材消耗,從全生命周期角度降低碳排放強度。
《瞭望》:面向未來,還需如何構筑綠色低碳發展優勢?
于勇:綠色低碳發展是全世界共同的事業,將帶來廣泛而深刻的生產、消費、能源和投資革命,進而重塑全行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把握全球綠鋼市場發展機遇,鋼鐵行業需要聯合更多上下游企業建立低碳產業鏈,需要鋼鐵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推進、共同努力。
加強鋼鐵制造與原燃料端協同,推進鐵素資源優化和能源結構創新,實現源頭降碳。加強鋼鐵制造與客戶端協同,建立開放式、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模式,打造綠色低碳鋼鐵供應鏈。加強鋼鐵制造與地質、化工等領域協同,聯合開展碳匯、CCUS等顛覆性減碳技術攻關,把二氧化碳變成高附加值產品,實現深度脫碳。加強鋼鐵制造與數字化協同,全面提升產業鏈數字化水平,以數字化賦能鋼鐵行業高水平綠色轉型。加強產學研用協同,抓住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機會,匯聚全球智力資源,聯合開展綠色低碳鋼鐵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為市場和客戶提供綠色低碳材料解決方案。
瞄準低碳、零碳、負碳發展的新賽道,河鋼已打造出HINEX Steel®低碳排放產品品牌,構建“6種工藝+6類產品+5個等級”低碳排放鋼、綠鋼、近零碳排鋼產品矩陣,規劃2024到2026年,將分別具備550萬噸、610萬噸、741萬噸低碳排放產品生產能力。同時,與寶馬、長城等示范開展鋼鐵與汽車行業聯動減碳跨領域合作,與海爾、海信等攜手推進家電家居產業向綠升級,提供綠色低碳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示范。
集眾智事無不成,聚合力業無不興。中國鋼鐵將深耕綠色本源、厚植創新基因,以共創共享的價值追求,以推動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協同,積極開展低碳前沿技術合作研究,多維度構建未來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串聯起行業上下游綠色共贏發展的生態圈。
(關鍵字:鋼鐵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