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6萬億元稅惠紅利精準“落袋”、前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21萬億元、增發1萬億元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安排給地方……
兩度降準降息、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延期擴容、企業貸款利率保持在歷史低位……
為政府債券集中大量供給做好流動性安排、創新貨幣財稅工具靶向支持薄弱環節重點領域、完善財政貼息等配套機制……
政策無形,潤物有聲。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宏觀調控政策“組合拳”發力顯效,在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回穩向好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展望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繼續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夯實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內在基礎。
為實體經濟增底氣
“今年前三季度,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一項,我們就享受了500余萬元的稅收優惠。我們將把省下來的錢全部作為后續研發項目的科研經費,讓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山西銀圣科技有限公司財務人員賈燕玲說。
在稅惠“活水”澆灌下,山西銀圣科技實現了從生產初級氧化鎂產品的小工廠到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轉變。
減稅降費,利當下惠長遠,正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力的關鍵處。
今年,我國延續優化創新實施多項稅費優惠政策,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穩定市場預期。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1-10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6607億元。
有“減”,亦有“增”。增支,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力的另一著力點。
面對總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今年財政支出處處體現“加力”: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8462億元,同比增長4.9%,財政支出進度合理加快;靠前謀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有力保障重大項目資金需求;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集中力量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兩次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中長期資金超過1萬億元;兩次降低政策利率,帶動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兩次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延長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6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精準施策、持續發力,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貨幣信貸總量保持合理增長,前11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1.58萬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繼續上升,1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76.39萬億元,同比增長9.4%,增速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企業貸款利率繼續保持在有統計以來的歷史低位,1-11月企業貸款利率為3.89%,延續下行態勢。
在歲末年初的關鍵時期,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將繼續改善社會預期、提振市場信心。“我國宏觀政策空間仍然較足。今年,我國增發1萬億元國債,出臺一攬子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方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這些政策效應將在2024年持續釋放。”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說。
為高質量發展注動力
2023年,宏觀政策加力支持經濟回升向好的同時,還更加突出一個“效”字,以更好匹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看財政支出,重點領域資金需求有保障。1-11月,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9%,教育支出增長5.7%,農林水支出增長5.8%,科學技術支出增長4.3%,資源勘探工業信息等支出增長7.8%,住房保障支出增長8.6%。
看減稅降費,民營經濟納稅人是稅費優惠政策的主要受益對象。1-10月,全國民營經濟納稅人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金額占比近75%;制造業及與之相關的批發零售業是享受優惠占比最大的行業,受益最為明顯;前三季度全國共40.3萬戶企業提前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有效增強了企業研發投入的底氣。
看信貸結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能明顯改善。10月末,“專精特新”、科技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7.7%、22.1%、15.7%,均明顯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上述3類企業10月末中長期貸款增速分別達到41.1%、92.2%、46.8%,保持高速增長。
展望2024年,宏觀政策還將繼續提升效能。
關于財政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專家預計,2024年財政支出會更多向國家重大戰略和民生等領域傾斜。同時,加快推進新增國債的發行使用,用好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保持合理支出強度。此外,還會持續加強財政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能。
關于貨幣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與此前“精準有力”的要求相比,更加突出對“效”的關注和強調。這意味著,貨幣政策調控將更加注重“適度”,提升“準度”,充分發揮效能,有效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韓文秀近日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表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這個表述有兩方面新意,一是把社會融資規模指標排在貨幣供應量前面,因為這一指標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更緊密;二是把以往的“名義經濟增速”改為“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這樣可以更好統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的目標要求,并強調價格水平是貨幣政策的重要調控目標。
積極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也應成為提升政策質效的題中之義。據了解,每年我國全部貸款當中約八成需要回收再投放。盤活存量貸款、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優化新增貸款投向對支撐經濟增長同樣十分重要。
取向一致聚合力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兩大重要支柱,也是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大重要手段。2023年以來,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并支持風險化解,財政政策明顯發力,政府債券供給放量。同時,人民銀行前瞻性通過降準、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渠道加大流動性供應,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配合積極財政政策實施。
如,2023年下半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節奏加快。為此,一方面,人民銀行通過多種渠道加大流動性供應,為金融機構認購政府債券提供適宜的流動性環境,平滑可能的短期沖擊;另一方面,在貨幣政策操作中廣泛使用國債、地方債作為質押品,配合財政部積極開展國債做市支持操作,提升政府債券二級市場流動性,不斷增強投資吸引力。
又如,為護航企業創新發展,財政貨幣政策同向發力:人民銀行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并定期開展全國性銀行制造業和科技創新貸款情況通報,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信貸支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不斷優化,有關部門在今年3月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統一提高到100%,并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同時,新增7月預繳申報期作為政策享受時點,引導企業更快更好加大研發投入。
可以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加強協同配合是2023年宏觀調控的一大看點。二者在總量、結構等層面相互配合,不斷提升宏觀調控的整體效率,在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中流擊水,奮楫前行。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總體回升向好,未來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還需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離不開政策護航。未來,既要加大調控力度、展現政策作為,還要用好政策空間、提高政策效能,更須注重落地實施,確保見到實效。這一過程中,做好政策間的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強化政策的針對性、協同性,形成政策合力、治理合力,確保宏觀調控作用真正發揮到位,既有必要,也很重要。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堅持實行精準調控,堅持立足當下著眼長遠……近年來,我國宏觀政策保持穩健,調控留有余地,目前政策“工具箱”依然充足,完全可根據經濟形勢和需求,靈活運用各種政策工具來應對挑戰。可以相信,2024年,在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牽引帶動下,隨著各類政策進一步強化統籌、加強配合,保持連續性、提高針對性,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必將進一步增強,成效也將進一步顯現。
(關鍵字:宏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