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減輕了貨幣政策調整的約束,也拓寬了政策騰挪的空間。分析人士認為,政策利率適時下調的可能性上升,未來央行有序下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并搭配使用TMLF進行“定向降息”更具可行性,調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可能性無法排除,但可能不是優先選項。
歷史上,降準和降息這兩大貨幣政策調控手段通常是搭配使用。伴隨著降準多次實施,降息預期在不斷積累。春節假期前后,海外主要央行紛紛“放鴿”,市場對于我國降息的預期再度升溫。
鑒于近期內外部環境變化,我國貨幣政策自主調控的空間在加大。近期外部環境主要出現了兩大變化:一是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或放緩或轉向,再寬松趨勢漸趨明朗;二是全球貿易緊張情緒有所緩和。這一背景下,人民幣利差及匯率走勢出現一定的企穩跡象,資本流出壓力也有所減輕。而中外利差收斂、人民幣貶值及資本外流,被認為過去一段時間我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幾項主要制約因素。
從內部來看,在經濟增長繼續承壓,呼喚宏觀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的同時,近期近期經濟層面的一項顯著變化是物價漲幅快速收窄。1月份我國CPI同比增長1.7%,PPI同比增長0.1%,雙雙不及預期。實體經濟需求疲弱,對物價上行的牽制持續顯現。而隨著通脹壓力進一步減輕,實際利率面臨被動抬升的壓力,央行調降利率水平的空間也因此拓寬。
綜上,政策利率適時下調的可行性在上升,但這并不意味著,降息就會馬上落地。進一步分析,未來央行有序下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并搭配使用TMLF進行“定向降息”的可能性稍大一些,理由主要有四點:其一,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可以較明顯引導市場利率走勢,同時強化其作為市場基準利率的作用,符合利率市場化改革方向;其二,自2018年以來,市場利率中樞已有所下行,尤其是2019年以來,貨幣市場利率進一步走低,銀行間市場代表性的DR007算術均值降至2.45%,低于7天期央行逆回購操作利率,使得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具備了一定的下調空間。第三,今年央行創設TMLF,可起到“定向降息”的功能。短期內進一步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可能不利于結構性政策發揮作用。第四,當前內外形勢錯綜復雜,未來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為儲備政策,可留到必要時再用,暫不宜把“子彈打光”。
總之,未來調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可能性無法排除,但可能不是優先選項。有可能率先出現松動的仍是公開市場操作利率。
(關鍵字:政策利率下行可行性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