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信用醞釀加速中
2018年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86.59萬億元,同比增長8.4%;狹義貨幣(M1)余額54.56萬億元,同比增長0.4%,貨幣層次結構間的剪刀差進一步擴大。
M2與M1增長間差距擴大,意味著非信貸融資增長超越了信貸增長,銀行表外融資規模在持續增加,2018年下半年以來的“寬信貸”,正在朝“寬信用”轉變。
從社會融資構成看,主要由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承兌匯票組成的表外融資增長,自2018年6月越過最低點(當月減少6915億)后,正處于持續的回升當中,2019年迅速轉正為3432億元。表內融資比重的回升,也意味著金融市場風險的顯性化得到發展,全社會風險防控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貨幣結構的這種變化表明,雖然金融活性在提高,但貨幣活性依然低迷;雖然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已擴大,但貨幣活性提高依然欠缺經濟活力改善這一經濟條件,表明經濟整體上仍然處在周期底部,經濟活力還有待提高。
金融支持實體力度加大
監管規范帶來的影子銀行收縮,被認為是之前流動性緊張的重要原因。但這種資金緊張壓力的持續,也壓縮了資金空轉,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監管規范主要是為了治理金融的“脫實向虛”,擺脫中國的貨幣短期化現象。
監管規范化后,雖然監管對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沖擊已過去,但影子銀行領域融資只能延續低位增長。2018年后,中國社會融資結構的一個明顯變化是,表內融資呈現回升態勢——中國貨幣當局長期以來要求金融機構經營“回表”的努力開始見效。
2018年4Q以來,伴隨金融改善帶來的資金“脫虛向實”發展,中國貨幣政策的效應重趨積極,持續數年的貨幣中性時代,已經悄然結束。在貨幣效應回復積極的情況下,信貸、貨幣增長帶來的流動性放松,將帶來經濟活力的直接提升。
中國流動性環境正處在“寬信貸”向“寬信用”轉變過程中,過去信用的過度收縮,只是對先前金融過度創新和風險積聚過快的階段反映。監管新規沖擊過后,中國金融市場的各部分都已從先期的調整適應中復蘇,走上規范后的新發展道路,“寬信用”正在有序形成,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雖然從貨幣結構看的貨幣活性仍然低迷,但金融活性已然恢復。從社會融資結構的角度看,寬信用的發展,除了帶來銀行表外融資的恢復增長外,社會融資結構中,信貸占比也逐漸下降。從2018年下半年起,新增社會融資中,銀行信貸占比就處于逐漸下降通道中,2018年7月-2019年1月,銀行新增信貸在社會融資增量中的占比,由99.2%加速下降到了76.9%。
市場利率延續平穩
期待降息帶動下行
“去杠桿”與降融資成本并不矛盾,中國過去過度杠桿化主要是資金沒有風險定價,并非利率過低。監管強化帶來的金融去杠桿,減少了金融體系對短期流動性的財務周轉性需求,使得貨幣市場的需求下降,從而降低了貨幣市場利率,短期流動性的緊張程度下降。在貨幣市場最重要領域——銀行間市場上,1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15%,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42個和0.63個百分點;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16%,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52個和0.72個百分點。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融資利率受經濟運行和貨幣環境共同決定,體現風險溢價的實際借貸利率具有“魏克塞爾”性質,體現當期商業環境的自然利率。真實市場利率主要受當前經濟狀況、貨幣環境、市場預期等綜合影響。即民間利率不僅受貨幣狀況影響,更重要的是還體現了當前經濟環境下的運行風險和前景預期,是實體經濟領域的風險利率。
從我們跟蹤觀察的溫州民間借貸利率和廣州小貸市場的利率走勢看,市場利率走勢正從波動中下行局面走向平穩。中國貨幣存量過多、增量不足的局面,決定了中國實體領域的借貸市場利率,主要取決于經濟運行環境帶來的信用風險變化。在經濟持續底部徘徊、且預期偏軟情況下,市場利率要能有效下行,還需要有貨幣當局的強烈傾向性政策信號來發動。
(關鍵字:貨幣剪刀差擴大 寬信用加速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