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是澳大利亞鐵礦開發開紀元的一年。這一年,朝鮮戰爭正酣,美國的機槍大炮使全世界為“鋼鐵”這種東西而癲狂;這一年,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Minnesota)美沙比山脈(Mesabi Range)的高品位鐵礦開采枯竭(該礦體于1887年發現,長180公里,寬1~1.5公里,厚150米,鐵含量超過70%,無需任何處理,可以直接入爐冶煉,成為美國鋼鐵工業的原料庫,直接推動完成了美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就在這一年,西澳大利亞人Lang Hancock為澳大利亞,乃至全世界掀開了新的一頁……
一、關于Lang Hancock,不得不說的故事
(一)偉大的發現
1952年11月16日,Hancock和妻子Hope一道,乘坐自己的私人飛機,飛行在西澳Pilbara上空,前往西澳首府Perth,時年43歲的Hancock為了自己家族牧場生意,必須經常在這片天空飛行。在Hamersley Ranges上空,濃黑的烏云突然從四面向這架小飛機包抄過來。前方烏云高不見頂,這架小飛機無法從其上越過,同樣濃密的烏云也切斷了他們返航的路線。唯一的出路,就是往下走,在云層的下方飛行。但云層越來越低,幾乎與大地相接,無奈之下,Hancock飛進了巨大的峽谷內。他對這個區域十分熟悉,峽谷的深處,就是奔騰的特納河(Turner River),這是一條天然的引航線。這是澳洲白人從未踏足過的蠻荒之地。在暴雨之中,Hancock小心翼翼地駕駛著飛機,幾乎貼著樹頂飛行。就在這危急的時刻,Hancock赫然發現:在暴雨的沖刷下,兩側的峽壁居然依舊顯露著紅色的光澤,這是一種特殊的紅色,近乎褐色,如同鐵銹一般。熟悉礦藏的Hancock馬上意識到,這些都是裸露在外的鐵礦,他現在正飛行在一條真正由鐵壁筑成的峽谷內!
這個發現令他興奮異常。上蒼似乎故意選擇了一個特殊時刻,給暴風雨中的海燕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禮:Hancock所看到的,正是地球上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蘊藏量最大的鐵礦!
當Hancock在暴雨中努力駕馭著那架單薄的飛機時,他并不知道:他的這次遇險將改變西澳、澳大利亞乃至整個世界!
(二)艱難的求證
很難想象,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澳大利亞卻對自己擁有的這一寶藏渾然不知,當時所有專家、學者、澳大利亞政府都確信國家的鐵礦儲量不超過2.5億噸,因此在1938年強令禁止出口鐵礦石,實施了22年。而到目前為止,探明的澳大利亞鐵礦總儲量約為350億噸,90%的儲量集中在西澳大利亞的Pilbara地區。2008-2009年度,整個國家的鐵礦石產量達到3.23億噸,其中約有97%的鐵礦石產自Pilbara的Hamersley盆地。而在當時,要說服人們Hamersley賦含豐富的鐵礦,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情!
漢庫克發現了鐵礦后,便開始了鍥而不舍的前期工作。他沿著礦脈,至少認真考察勘探了112公里的范圍。而他提取的礦石標本,經過再三檢驗,其純度甚至比美國的冶煉標準還要高2%,這意味著這里的鐵礦石完全可以直接送入冶煉爐中成為鋼鐵!
但他很快就失望了,珀斯和堪培拉的政客們根本就不相信一個來自叢林、只有中學學歷的農場主,居然能在被專家判了“死刑”的貧瘠澳洲,發現高品位的鐵礦。人們普遍認為,澳洲的鐵礦石最多只能繼續開采30年,而到1965年,澳洲就將成為鐵礦石的進口國。Hancock在后來的回憶中,無數次地感慨,那些衙門是如此“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
當時,Hancock必須首先取得政府授予發現者的特許權,在這之前,他的發現甚至不能告訴任何礦業人士,否則他自己作為發現者的權益將很難得到保障。而問題在于,政府不僅不相信他發現了優質鐵礦,而且根據當時的法律,澳大利亞聯邦和西澳州兩級政府都嚴禁對新的鐵礦的開采,以圖實現政府對“即將枯竭”的鐵礦資源的嚴密控制。Hancock要獲得發現者的特許權,十分艱難。
幸運的是,Hancock不僅是一個執著的人,而且也還算是個富有的人。他不僅自掏腰包支持了所有的勘探,而且也在議會游說上做了不少投資。與官僚機構打交道的酸苦,不僅漢庫克深有體會,連后來的議員們,在紀念Hancock的各種場合,都將抨擊當時政府的顢頇無能作為保留節目之一。
經過8年抗爭和復雜的“勾兌”,1960年12月,他終于獲得了有生以來最大的圣誕禮物:聯邦政府正式確認了他作為發現者在皮爾巴拉地區的開發特權。但州政府限制開發的禁令并沒有解除,這又花了他一年時間。從1962年開始,漢庫克終于可以把精力放到尋找投資人的工作上。
對于漢庫克來說,當政治車道上的綠燈亮起時,經濟車道上卻依然是紅燈。開發方圓數百公里的鐵礦,其所需要的資金,絕不是一個農場主所能承受的,甚至也不是澳洲的小小經濟體所能承受的。
但是,無能的專家和懶惰的政客們,已經令那些唯利是圖的礦業公司也相信了澳大利亞是個無望的國度。Hancock打給這些公司的電話,被無數次地掛斷。至少有30~40家公司的人叫這個“鄉巴佬”滾蛋,認為他即使發現的果真是鐵礦,那也一定是品位很低的垃圾礦。
在無數次碰壁和遭受白眼后,Hancock終于時來運轉。礦業巨頭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CEO杜坎(Val Duncan)爵士在倫敦總部親自拍板,可以一試。而令他們動心的是,Hancock說服他們道:“我只需要事成之后提取特許權費,如果那里真沒礦藏,你們什么都沒有損失呀。”
依然半信半疑的力拓高管們,飛到珀斯,與Hancock及州長、礦業部長們見面。第一次會談完全是禮節性的試探,但隨著私人關系的增進,尤其在Hancock多次帶著他們到現場勘察后,力拓最后終于下定了決心。漢庫克事后感慨道:私人之間的友情建立,在這樣的大開發中,關系重大。更為重要的是,就在澳洲政府解除鐵礦石的開發和出口禁令后,日本的經濟開始騰飛,對鐵礦石的需求十分巨大,成為澳洲鐵礦的最大買家。
力拓選定的這個區域,已經被Hancock以其相濡以沫35年的第二任妻子之名命名為Hope Downs。力拓與Hancock談妥的條件是:Hancock及他的親友們完全退出這一區域的礦藏開采,作為回報和補償,力拓給Hancock每年礦產銷售額的2.5%作為特許權費。這筆報酬,在開采的當年,就達到了2500萬澳元之巨,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這也相當于500個澳洲人的年平均工資總和。
事后來看,這無疑是個雙贏的協議。Hancock不必在開發上做任何投資,可以每年坐享高額特許權費,而力拓則保證了自己對開發項目有完全的掌控權。多年后,一些同行和杜坎爵士開玩笑:“你們真笨,給漢庫克支付這么高的特許權費,我們就不會這么做。”杜坎爵士立即反唇相譏:“所以你們沒有我們這樣的大鐵礦!”
Hancock作為發現者而獲得的特許權,成了一頭會產黃金的奶牛,給他源源不斷地提供著財富。而更為重要的是,力拓并沒有吃下他的全部地盤,他還可以與更多的跨國公司合作,事實上,他的女兒Gina后來就是靠自己開發剩下的一些礦區,而成為在世界鋼鐵行業真正有分量的“鐵娘子”。他擁有發現者特許權的區域內,已經探明的鐵礦儲量就有數十億噸,如同撒哈拉的石油一樣,可以支撐這個世界足夠長久的時間,也注定了他和他的家族將成為永不落的財富太陽。
Hancock的財富,在澳洲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畢竟,他為澳洲摘下“鐵礦貧困戶”的帽子立下了無可替代的功績,而且是在十分艱難的政治環境下,用自己和親友的資金,自費進行地質和政治上的雙重勘探。Hancock的飛行記錄顯示,他為了勘探,就花費了超過7000個飛行小時,相當于291天時時刻刻在天上翱翔。Hancock出色地改進了空中探礦技術,并成為澳洲第一個、以及至今最為成功的空中探礦師。在澳大利亞人看來,他并非只是個走運的財富英雄,而是個執著的民族先驅。
(三)“花邊”身后事
關于Hancock的“花邊”身后事,亦一度成為澳洲茶余飯后談論的焦點。
Hancock出生在西澳首府珀斯,其家族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地主”之一。他最初與全家生活在艾士博頓高地(Ashburton Downs),后來其父親買下一個農莊,他就獨自寄宿在珀斯的一所學校,中學畢業后去幫助父親打理農莊。他先后有三次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結束得很快,美麗的金發妻子麥麗(Susette Maley)因無法承受單調的農場生活,而獨自回到了珀斯,兩人友好分手。38歲這年,漢庫克開始了第二段婚姻。這一任妻子Hope,不僅是暴風雨中發現鐵礦的傳奇的共同主角,而且還在1956年生下了漢庫克迄今唯一法定的孩子吉娜(Gina),如今澳大利亞的女首富。Hope于1983年因乳腺癌去世,兩人的婚姻持續了35年。第三任妻子Rose,即是“花邊”身后事中主角之一。
1983年,Hancock 74歲,與他相偕了35年的妻子Hope去世。27歲的女兒Gina,此時已經在父親的公司里工作了8年,并與前任丈夫、一位飛行員養育了一對兒女。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幫助父親打理龐大的產業帝國,這顯然是Gina難以承受的。她就決心為父親招聘一位女管家。一位名叫Rose的35歲美艷菲傭走進了這個富豪之家。
毫無疑問,Rose是一位工于心計的美女。許多人都用妖艷來形容羅斯,1948年出生在菲律賓中部的一個富有家庭,1981年來到澳大利亞,34歲的Rose很快就迷住了垂暮之年的鐵礦大王。成為Hancock管家不久,她就用自己的女性魅力征服了漢庫克,并從臥室出發,進軍漢庫克的財富帝國。兩年后(1985年),年齡差距高達40歲的兩人,宣布結為夫妻,而年齡僅相差8歲的繼母與女兒則成為仇敵:這場婚姻的第一個成果就是Hancock下令女兒Gina不得出席公司董事會。
有了美艷少妻相伴的Hancock,似乎變得更為年輕、時尚、充滿活力。若干年后,Rose甚至興致勃勃地在媒體上大談這對老夫少妻的床幃細節,Hancock似乎又找回了青年時代的風流倜儻。
這個故事的隨后發展,就如同所有的豪門恩怨一樣,陳舊而俗套。年老的丈夫發現了年輕妻子并不忠誠,并且關心他的錢袋遠甚過他的生活和健康,于是重新召回了唯一的女兒。然后是老夫少妻的不斷爭吵、分居,在Hancock臨終前的一段時間,他甚至申請禁制令,禁止Rose靠近他。Hancock在臨終前修改了遺囑,將所有的開采權轉移到公司名下,而將公司留給了女兒Gina。
1992年3月27日,Hancock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不到一個月,Rose向西澳高等法院起訴,要求重新審定Hancock的遺囑,指控繼女Gina圖謀侵占財產。3個月后,Rose與一位西澳地產商、Hancock生前的好友閃電結婚。
Gina也質疑父親的死因,但她的努力都沒有成功,直到1999年12月,她宣稱發現了新的證據,于是,西澳總檢察長同意開始調查Hancock的死因。
繼母與女兒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數十名證人被傳喚,證人們既證實了Rose為了金錢問題,不斷地向Hancock吼叫,從而在精神上虐待他;也揭露了Gina為了抹黑繼母,不惜花錢收買證人。鑒于Gina一方偽造了部分證據,Rose的律師要求撤銷此案,卻又遭到了驗尸官的反對,驗尸官認為這是公眾關心的話題,必須等待他的驗尸結果出來。隨后,更為戲劇性的是,Gina請來了Rose在菲律賓的前夫,此人指控Rose曾請求他幫助謀殺Hancock;隨后,法庭又發現此人從Gina那里收取了25萬澳元的高額費用,但他辯解說這是供自己因出庭作證后有危險而雇傭保鏢的……雙方來回拉鋸折騰,成為那幾年內澳洲最熱門的話題。2002年4月26日,驗尸官終于宣布,Hancock的死亡完全是自然原因,這場延續了兩年多的大戲才落下帷幕。
如今,除了Gina還會偶爾出現在產經媒體上之外,無論已經過世的Hancock,還是那曾經名噪一時的Rose,都很少有人再去提及。但在這個世界上,只要鋼鐵還扮演著支撐國家脊梁骨的角色,人們就實際上將一直生活在Hancock的影子里。
二、力拓和必和必拓(以下稱兩拓)
直到21世紀前(20世紀60-90年代),澳大利亞鐵礦開發史實際上就是“兩拓”的鐵礦開發史。
(一)先驅者和壟斷者
Pilbara的鐵礦床主要分布在四大礦區:中南區、Hamersley區、北皮爾巴拉區和Kimberly區,這些鐵礦床礦體厚、規模大、連續性好、礦石品位穩定。90年代前直接從事鐵礦開發的主要公司有Hamersley鐵礦有限公司、Robe River鐵礦聯合公司和BHP鐵礦有限公司。
力拓公司在澳大利亞西部擁有九大礦山,其中3個為合資。同時,它還擁有700公里左右的鐵路線,位于丹皮爾(Dampier)港口的碼頭和其它基礎設施。其中Hamersley是力拓集團最重要的鐵礦子公司,其2008年鐵礦產量達到1.25億噸,占集團總產量的65%左右。其第二大鐵礦石子公司是Robe River,其2008年鐵礦石產量為5千萬噸。另外加拿大分公司IOC2008年的鐵礦產量為1600萬噸。通過實施一系列擴產項目,力拓公司計劃將皮爾巴拉地區的產能于2012年增長到2.2億噸/年,公司總產能將接近3億噸的水平。
Hamersley鐵礦有限公司是澳大利亞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公司,在西澳皮爾巴拉地區有六座生產礦山(即Tom Price鐵礦、Paraburdoo鐵礦、Channar鐵礦、Marandoo鐵礦、Brockman No.2礦區、Yandicoogina礦山,合稱Hamersley鐵礦群)。第一個礦山Tom Price生產始于1966年,該礦山每年可開采1900-2000萬噸,Tom Price包含一個選礦廠,每年可選礦800萬噸,一個篩分破碎廠;Paraburdoo礦(2004年,寶鋼就該礦體東部山脈與Hamersley進行合作,持有46%權益)始于1972年,該礦先開發低磷Brockman礦床,然后由一個單獨聯合小組管理Paraburdoo和Channar聯合礦山,這個聯合礦山年生產能力2100萬噸;Channar礦山是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與澳大利亞Hamersley鐵礦公司的合資項目(分別占40%和60%),該鐵礦1988年初開始動工建設,1990年初正式投產,是當時中國在海外最大的礦業投資項目,也是自70年代初期以來澳大利亞最重要的鐵礦項目開發,Hamersley代表Channar運作礦山及工廠,每年有1000萬噸恰那出口到中國。Brockman No.2礦區生產始于1992年,年生產能力800萬噸,礦床結構與原Brockman鐵礦床相同,同時該地區礦山開采有利于下一步的Marra Mamba鐵礦資源的利用;Marandoo礦山始于1994年,該礦種有較低的含磷量,年生產能力1300萬噸,該礦床位于Newman山組上部,礦床厚25-28米,寬1.6公里,長7公里,礦床上下分別為硬礦石區和軟礦石區,地點位于Tom Price東北40公里,儲量1.85億噸;Yandicoogina礦生產始于1998年,年設計采礦能力1500萬噸,該礦種屬低鋁豆狀針鐵礦-赤鐵礦種,河床沉積型,位于Marandoo東147公里,分布于600米寬的古河床,礦層厚45米,儲量3.1億噸,該礦體90%在地下水位以下,因此生產時需不停地排水,礦區工作人員用飛機交通進行換班。
Robe River鐵礦聯合公司(力拓為53%,三井物產為33%,新日鐵為10.5 %,住友金屬為3.5%)是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生產公司。該公司的鐵礦資源集中在Pannawonica,礦脈延續近100公里,估計褐鐵礦儲量30億~40億噸。現生產礦山位于Mesa J礦區,目前公司鐵礦年生產能力為3200萬噸。Robe River鐵礦開采始于1962年,Cleveland Cliffs Iron Company (美國鋼鐵公司)看準了該地區的鐵礦發展前景而率先開發,雖然該地區礦為高含水鐵礦,但經灼燒品位可從57%變為63%,1969年日本鋼鐵公司與之簽了7年的供貨合同,1970年開始建設礦點、鐵路、城鎮、設施等,2年后又開始生產球團及精粉,至此第一船鐵礦就從蘭伯特角的沃爾科特港出運,由于經濟原因球團于1980年停止生產,1986年公司大部分股份被北方公司擁有。94年MesaJ礦區被開發,起先年產100萬噸,至2002年底已超760萬噸;1998年West Angelas礦床開發,2002年蘭伯特角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West Angelas礦床全面開采。MesaJ礦區和西安格拉斯礦分別有203公里及420公里鐵路與港口相連,2000年,由于北方公司股份被Rio Tinto占了53%,公司被Rio Tinto控股。2008年,Robe River年鐵礦石產量為5千萬噸。
此外,與Hancock Prospecting Group合資的Hope Downs礦山,位于Newman西北部,預計年生產鐵礦石5000萬噸,該礦山的拓展計劃正待董事會批準。
BHP鐵礦有限公司的礦山位于澳大利亞西部皮爾巴拉地區,分別是Newman、Yandi和Goldsworthy,另外在Yarrie南部的C采區。BHP鐵礦有限公司是一家合資公司,它下屬四大合資企業,Newman礦山合資企業(BHP 85%,伊藤忠8%,三井物產7%)、Yandi礦山合資企業(BHP 85%,伊藤忠8%,三井物產7%)、Goldsworthy礦山合資企業(BHP 85%,伊藤忠8%,三井物產7%)和Jimblebar礦山合資企業(BHP 51%,中國武鋼、馬鋼、沙鋼和唐鋼四鋼廠各10%,伊藤忠4.8%和三井物產4.2%)。合資企業均由BHP鐵礦公司經營開采并推銷產品。所有礦山生產的鐵礦石都通過兩條分別長426公里和215公里的鐵路線運輸到Hedland港,再裝船外運到國際鐵礦石市場銷售。經營鐵礦品種即使國內熟知的紐曼粉、紐曼塊、楊迪粉、楊迪塊、戈德沃斯塊、戈德沃斯粉、熱壓塊及MAC塊、MAC粉等。
(二)壟斷地位受到挑戰?
20世紀60-90年代,力拓和必和必拓在皮爾巴拉地區不僅幾乎壟斷了當地最好的礦山,更為重要的是牢牢控制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港口和鐵路。缺乏足夠的優質資源、如天文數字般的基礎設施投入,使后來者無從進入。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FMG的出現似乎帶來一線轉機,在“兩拓”的壟斷格局下,FMG頑力抗爭,從無到有,自力更生,修建屬于自己的港口鐵路,從“兩拓”壟斷的夾縫中,硬是走出一條“生路”。
從澳大利亞今天礦業格局來看,具備當年FMG實力和潛能的礦業公司不在少數!
2010年6月,澳大利亞競爭法庭(Australian Competition Tribunal)批準澳小型礦商使用BHP的Goldsworthy鐵路線,澳小型礦商將首次有權使用這條位于西澳皮爾巴拉地區的鐵路線,但BHP反對FMG公司對該鐵路線6年使用權的申請。澳大利亞競爭法庭在6月份還批準小型礦商有權使用力拓公司的羅布河(Robe River)鐵路線至2018年,并決定力拓無需開放其哈默斯利(Hamersley)鐵路線。然而,FMG對競爭法庭的這兩個決定提出上訴,尋求延長羅布河(Robe River)鐵路線的使用權至2028年,并試圖獲得哈默斯利鐵路線的使用權。對此,力拓表示將堅決回擊FMG的上訴。
中小型鐵礦開發商與兩巨頭的“斗爭”正在并將繼續進行下去!
(關鍵字:澳大利亞 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