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發展國內新經濟,提升民營企業投資新動力;打造誠信政府和法治政府,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創新財政金融體制機制,重點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貴問題;政府應切實減稅清費,增強民營企業的投資實力;營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民營企業投資拓疆展域。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發展國內新經濟,增強民企投資新動力
當前,中國所處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不好,這一趨勢與中國經濟的L型增長態勢相疊加,因而要減緩當前經濟的下行壓力。
(1)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現今大國博弈重心已經移往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權,其中貿易規則制定權的爭奪最為關鍵。美國以TPP和TTIP談判為契機欲主導全球貿易與投資規則制定權的意向非常明顯,旨在削弱國際貿易規則中中國的話語權。中國必須持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牢牢把握“一帶一路”和“國內自貿區”戰略發展契機,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與跨國產能合作體系,進一步把握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機遇,來沖銷美國TPP和TTIP談判給中國帶來的“全球貿易規則壓力”。
(2)發展新經濟沖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
新經濟是以信息技術和知識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發展出現重大突破的一種表現形式。應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等創造更多投資機會和就業機會,創造更多供給和消費需求,為發展新經濟注入強勁動力,有效減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同時,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金融體制和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為新經濟發展創造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和資本市場環境。尤其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和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體系,這不僅是全力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增強民企投資動力和提振投資信心的有力保障。
全力打造誠信政府和法治政府,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誠信和依法行政是政府執政的基本要求,是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前提。
(1)注重培育誠信政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更是信用經濟。地方政府應注重自身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提升自身施政公信力。中央政府應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考核檔案,完善信用評估和考核體系建設,構建第三方信用監督平臺,暢通民企的投訴機制和考評政府的通道,培育地方信用環境的“軟資產”。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曾指出,將利用大數據對所有地方政府的信用狀況進行監測、評價和預警,對失信情況嚴重的地方政府,將提出預警報告,督促其進行整改。對地方政府承諾不兌現、政策不落實這樣一些失信行為,要進行責任調查和追究。鼓勵全社會對失信行為進行聯合懲戒,讓失信行為無處藏身,但是對失信行為的懲戒要做到依法依規。
(2)政府嚴格依法行政
應注重培養政府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意識,按照法律明確授予與規定的職能范圍、權限大小與關系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維護法制的權威和尊嚴,杜絕“權大于法”現象。同時,強調行政程序法定化,履行管理職能過程中應遵循法定化的行為步驟、方式與過程,履行合同,信守承諾,重點是依法保護民企的產權和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如建設工程項目合同糾紛案件應創新采取異地審判制度,徹底擺脫原告和被告的地緣依附關系干擾不公正執法,確保雙方有效維權。
(3)提高政策執行效率
一方面以提高政策執行力為宗旨,繼續深化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政策為抓手的行政管理改革,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監督機制,保證政策執行見效快、不變形、不折扣,將政策內容原汁原味地轉化為擲地有聲的實施效果。重點突破民間資本投資領域中高門檻、隱形門、包袱重等瓶頸問題。另一方面,中央與地方政府要統籌協調、上下一致,定期獲取行業協會和民間企業的發展建議,加快清理和及時修改不利于民間投資發展的法規政策,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培育和維護平等競爭的投資政策環境。
創新財政金融體制機制,破解融資貴和融資難
目前,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需全面創新財政和金融體制機制,厘清財政、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
(1)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為企業增信
一方面政府應創新財政支付體制,拿出部分預算內資金、專項建設資金、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等主動為民企增信,激發民企投資活力。應重點抓好小微企業、“三農”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財政金融服務“直通車”,打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通道,切實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積極財政政策為企業授信、寬信,建立政府政策性信用平臺——民企信用融資擔保服務中心,彌補小微企業貸款難和貸款貴的信用短板。加大力度落實“政府財政性擔保基金”,依照區域性、分散性和精準性原則為民企提供寬信用擔保服務。
(2)創新金融業供給側體制機制
一方面創新銀企合作模式,探索逐步由銀行主導的信貸模式向風險資本市場的股權投資模式轉型,構筑利益捆綁、風險共擔的新型伙伴關系。另一方面,要多發銀行牌照,增加金融供給主體,破除銀行業壟斷勢力,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民營企業股權和債權的融資支持。同時也要發揮政策性金融的補短板作用,專門拿出預算內資金,組建應急周轉基金,幫助企業實現“連連貸”“續貸通”“無間貸”,擺脫“過橋陷阱”。
(3)創新金融業態和融資模式
應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互聯網+普惠性金融等新生業態,開辟民企金融服務直通車,利用稅貸通、稅易貸、數據貸、信用貸、應收賬款質押貸等方式,盤活一切信用資源,拓寬融資擔保渠道。同時也應增加企業貸款抵押能力和拓展抵押品種,建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并更多地為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渠道。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認為,要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揮好資本市場服務創業創新的功能,在這一方面,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是創新創業的當務之急,要規范資本市場的新三板、股權眾籌,實現眾創與眾籌的有效對接。
應切實減稅清費,提升民企投資實力
政府應切實減稅控費,充分激發民企投資活力,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1)優化稅制改革
進一步搞好稅收頂層設計,簡化優化稅制,深入推進減稅清費改革,確保在營改增中所有企業稅收負擔有所減少。同時,也積極鼓勵企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完善和規范抵扣鏈條,增加減稅層面的獲得感。對于技術創新能力強、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導向的民營企業,創業期應給予免稅、減稅支持;應取消補助、支持等專項資金,改為直接對優勢產業減稅控費。
(2)剝離民企冗余的監管環節
應積極有序開展專業化、社會化的職業水平評價,依據法律法規,進一步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剝離各種檢驗、認證、校準、評審等不必要環節,同時減少了如合同保證金、民工維穩金、工程中介費、資產評估費等名目繁多的亂收費和亂攤派,使民營企業輕裝上陣,煥發經濟新常態下的投資活力和動力。
(3)努力降低四種成本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行政管理程序,使降成本措施沖破“最后一公里”的束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供給側改革為抓手,增加特許經營行業的供給主體,進而減少民企付出的壟斷成本;進一步深化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降低民營企業的用地、用工、房屋租賃和電力能源等生產要素成本;強化對民營企業創新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即降低其創新成本。
積極培育統一、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為民營企業投資拓疆展域
政府應切實拓展民企投資領域和渠道,培育統一、公平和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發揮政府對民企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穩定民企投資預期。
(1)培育統一、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拓疆展域引民資
應積極穩妥引入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央企結構調整與重組,采取引入民資或出售給民企的做法徹底剝離國有企業子公司,減緩國資國企對民資民企的擠出效應。同時,也要抓緊建立行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民間投資進入電力、交通、油氣、養老、教育等領域的隱性壁壘,取消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的歧視性條款,做到同股同權,保障民營資本合法權益。
(2)搞好PPP項目頂層設計和立法
PPP項目是撬動民間資本的重要抓手,應抓緊推動PPP項目的頂層設計和相關立法,促進公共服務供給的市場化改革和公平競爭,建立合理的PPP投資回報機制,提升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同時,中央財政應加快推進PPP項目建設,加強政策協調和統籌,落實好PPP項目財政支持政策,對PPP項目民資投資比例作出硬性規定,將吸收民間資本投資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范疇,使PPP項目基金、財政獎補等政策落到實處。
(3)發揮政府公共投資和國企投資對民間資本投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應重視政府對民企投資的引導作用,穩定民間資本投資預期,分散和弱化投資風險,讓民間投資獲得穩定的市場利益后,再逐步提升其投資新興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增加其政策紅利的獲得感。同時,對社會資本的產權和合法利益一定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通過司法公信力提升,保障民企與政府、國企談判中的平等權和話語權。
(4)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目前,中國政府在金融行業、能源行業、電信行業等龍頭企業持有的股權比例過高,達到了80%—90%。必須深度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重點完善產權交易市場、股權交易市場和證券交易市場(IPO、資產證券化、并購重組、股票增發和優先股),進而降低國企的持股比例,釋放給民營企業部分股權,在提高其資源配置效率和組織運轉效率的同時,也讓非國有經濟獲得適度發展空間。
(關鍵字:民間資本 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