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來說,通常在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東南亞將迎來降雨偏多的天氣并利好橡膠樹生長。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盡管天氣因素僅會對產量形成偏短期的影響,不過由于今年是厄爾尼諾快速轉變為拉尼娜的一年,疊加今年的高價原料刺激,僅從產量數據上來看的話,今年或難以成為供應大周期的拐點。
另一方面,我們從八大天然橡膠主產國的總面積、割膠面積、以及新增與翻種面積的變化出發,并且考慮到過去幾年橡膠收益較低導致的膠林維護不到位,以20年樹齡為單棵樹產能開始下滑的拐點,大致估算出了各國樹齡的分布情況。與此同時,結合各國的實際情況,對幾大主產國未來產量的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
泰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產膠國,其邊際變化對于全球供應的影響是最大的。從其近年來總面積持續小幅下滑,且近年來基本沒有新增種植的角度來看,未來產量進一步增長空間非常有限。印尼盡管當前仍是全球第二大產膠國,但從近年來平均30萬噸的減產速率來看,遲早會丟失這一地位。越南與柬埔寨仍存在比較可觀的增長潛力,但如果疊加工業化帶來的其他變量,實際增速或將不及預期?铺氐贤咦鳛榻陙懋a量復合增速高達15%,由于其公開數據較少,我們通過粗略的估算得出其能夠維持高速增長的時間所剩不久,以及考慮到可可價格飆漲,后續或有來自可可種植的替代因素影響橡膠開割率進一步抬升。馬來西亞因為產業政策轉向的原因,未來不會出現明顯的產量增長預期。中國與印度作為對天然橡膠進口依賴度較高的國家,受制于自身地理環境,整體供應水平在未來幾年內并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綜合下來,我們認為全球天然橡膠的產能高峰期或已過去,不過至少就未來2至3年來說,全球范圍內天然橡膠還難以出現持續性的減產表現。換句話說,今年并非供應大周期的拐點。
(關鍵字:拉尼娜 天然橡膠 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