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農化服務中,不管測土施肥還是平衡施肥技術,不管是摻混肥還是中微量元素肥的配方,都離不開傳統施肥的五大原理是基礎。這是施肥實踐的科學總結,也是合理施肥的理論依據。
養分歸還學說:19世紀由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提出,植物僅從土壤中攝取其生長必需的礦物質養分,從而土壤中所含的養分將越來越少,這就必然會使地力逐漸下降。要恢復地力,就必須歸還從植物土壤中帶走的礦物質養分。所以,為了持續增加產量就應該向土壤施加肥料。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施肥。
最小養分律:李比希提出,決定作物產量的是土壤中相對供應量最小的養分因子,產量在一定限度內隨這個因子的增減而變化。也可用木桶理論來解釋:木桶盛水量決定于最短木板的高度。
要提高作物產量,必須首先找到影響產量的限制因子。大量施用氮、磷、鉀就會出現中微量元素供應不足的現象,一種限制因子克服了,另一種因子又會發展成新的限制因子。產量提高的過程實際上是不斷克服多種限制因子的過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提倡平衡施肥的概念。
最適因子律:德國學者李勃夏認為,作物生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每一因素的變化范圍很大,而植物對某一因素的適應范圍有限,只有各因素條件都處于最適宜作物生長的范圍時,才能獲得最理想的產量。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施肥。如圖一,顯示了養分供應量與植物生長量的一般關系。(
(關鍵字: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