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長慶油田工程監督處相關負責人申坤對照工程總監工作站量化評比表,指出相關單位存在的問題并要求立即整改。
今年年初以來,為全面做好井筒監督工作,克服監督人員不足和市場化聘用監督經驗欠缺,以及井筒作業程序復雜等問題,長慶油田結合生產建設實際情況,進一步規范井筒監督工作程序,通過推行量化評估考核,有效夯實了監督管理基礎。
“量化考核以前就施行了,但每年都會對量化表單進行完善和升級。現在,現場監督人員只要帶著表單上現場,逐一、逐項落實表單設定的內容,現場監督工作就能做到全覆蓋。”長慶油田試氣總監孫海峰介紹,“按表單規定項考核排序,既公平又公正,得到了廣大監督人員的支持。”
近年來,長慶油田年均部署油田新建產能約500萬噸、氣田新建產能約100億立方米,每年平均鉆井數量在5800口井左右。長慶油田大規模產能建設的實施,為大量市場化井筒作業隊伍提供了活躍的市場環境,有效促進了油田所在省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由于施工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管理水平差異大,且油氣生產建設專業監督人員緊缺,監督市場化聘用人員多等問題存在,也為油田井筒作業帶來了質量、安全環保、井控等多方面的挑戰。
針對問題和挑戰,長慶油田在監督量化評估方面下功夫,使工程監管新舉措落實落地。長慶油田通過制定“8976”關鍵重點工序檢查法,即一開、二開驗收等8項鉆井和通井檢查,9項試油檢查、7項錄井檢查、6項測井重點工序的量化檢查,使施工監管有“量”可依。制定了“411”入井材料檢查量化表,即嚴查出入庫料單、檢驗合格證等4項表單和現場材料取樣、抽檢,有效確保了井筒工程質量按“量”可循。結合井筒作業工藝特點,制定了“3243”質量復查管理法,即對井徑圖、壓裂曲線等鉆井3項、試油2項、錄井4項、測井3項資料的留痕管理,確保有“量”可查。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長慶油田監督量化評估手段也得到徹底轉變。目前,長慶油田井筒工程監督全員配置手持終端,已實現現場軌跡定位、工作痕跡拍照、檢查記錄存儲上傳、問題風險預警提示等功能。同時,井筒作業7個環節63個控制指標、固化專業286道監督檢查工序、349項標準制度等內容已全面植入手持終端,并按系統自動設置執行閉環歸檔管理,避免了人為操作產生的流程錯誤,實現了工程監督工作標準化、流程化、信息化。
(關鍵字:長慶油田 推動 實效)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