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六月,置身于昔日的湟水谷地,“硅鐵走廊”的濃煙蔽日的魅影已經淡去,映入眼簾的是日益顯現的碧水藍天;徜徉在新崛起的民和工業園區,處處涌動著火熱的創業激情,讓人感受到新型工業經濟煥發出的蓬勃活力。
位于青海東部、甘青兩省交界處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被人們譽為大美青海的“東大門”。
上世紀80年代,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在109國道老鴉峽東段直至川口鎮20多公里的狹長地帶,建起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高耗能企業,被人們稱為“青海的硅鐵走廊”。這里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在給民和財政帶來收入的同時,也將滾滾濃煙不斷排向明凈的天空,不斷惡化著生態環境。
當地村民這樣描述:那時,晚上晾曬的白襯衣,早晨就蒙上了一層黑灰,碧水、藍天和地里顏色鮮嫩的蔬菜與他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最后只留存于記憶之中。
為了徹底改變環境污染嚴重的狀況,還老百姓一片碧水藍天,從2008年起,民和縣委、縣政府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始對工業頑疾大動手術,對全縣鐵合金生產企業展開了全面整治,一場淘汰落后產能的風暴在“硅鐵走廊”刮起?h內36臺礦熱爐、1臺鐵合金精煉爐、48臺鋁電解槽、2條碳化硅生產線、2條立窯水泥生產線等先后被拆除,徹底解決了縣城地區高載能工業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低效益的問題。
這一壯舉,使“硅鐵走廊”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及落后生產工藝偃旗息鼓,退出了工業舞臺,伴隨而來的是工業經濟大幅滑坡的陣陣劇痛,每年至少損失2400多萬元的地方財政收入。
在狠抓落后產能淘汰的同時,民和縣委縣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過對區域經濟的合理劃分,對一大批落后企業升級改造,讓民和縣的冶煉企業關小上大,集中生產”的要求,重組改造傳統工業,走低碳、綠色、集聚、循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于2007年動工建設民和縣下川口新型工業園。短短數年間,一個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的新型工業園在青海“東大門”崛起。園區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節能降耗控制目標,嚴查環境違法行為,確保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積極爭取技改資金,加快實施技改項目,不斷提高工業廢物轉化利用率。到2012年,入駐工業園企業達23家,其中14家已投產。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9.43億元,同比增長42.13%,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5.87億元,同比增長72.24%。
今年,民和不斷調整和完善園區建設和發展規劃,勾勒出民和工業“兩翼齊飛”新格局。目前,工業園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編制已完成,工業園“兩翼齊飛”框架基本形成。工業園規劃面積23.34平方公里,東片區主要以鋁、硅等系列深加工為主,建設冶金工業園,打造百萬噸鋁系列產品、百萬噸水泥粉磨、40萬噸硅系列產品、50萬噸炭素陽極生產能力的新型工業生產基地;西片區以工礦產品和商貿為主,打造蘭西經濟帶上具備1000萬噸以上工礦產品倉儲及運輸能力的大型綜合物流園。
民和工業從“黑色硅鐵走廊”到“新型工業園區”的變化告訴我們,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一時的發展只能是得不償失,遵循綠色發展理念,走節能、環保、低碳、產業相互融合之路,地方經濟才能獲得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關鍵字:硅鐵 鐵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