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項鋼鐵公司將50年來積累的鋼鐵制造技術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進行對接,極力構筑最佳的智能化生產體系,提高產品質量。采用物聯網技術實時收集生產現場數據,并進行解析;智能傳感技術可呈現出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智能分析技術以金屬工科理論和專家經驗為基礎,融合大數據分析,對工藝狀態進行預測和預知,提前進行處理;智能型設備通過自主學習最佳實踐案例,逐步實現智能控制。
近來,浦項鋼鐵光陽廠厚板分廠的智能工廠項目已經步入正軌,厚板生產水平穩步提高。2016年5月,浦項開發名為“Pos Frame”的智能工廠平臺,這是一款專門用于分析微數據的程序。如果采用“Pos Fr ame”,可收集產品每隔100mm的軋制載荷、高溫強度、板坯厚度等各種微數據,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不合格率。檢索在特定時間內的“船用厚板沖擊不合格”資料,數據量達27884件,而此前分析生產異常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費用,現在“Pos Frame”采用大數據分析就可迅速準確地獲知不合格原因。
光陽廠厚板分廠在整合有關操作、質量、設備的所有數據后,建立數據先行分析體系可預先感知到各種異常征兆,并提前應對,在綜合生產工序中推行智能化。這樣的智能工廠在今后可預測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狀況,并知道如何控制和解決。
與此同時,浦項廠正在大膽采用機器人進行環境治理。所謂“污泥”是指鋼鐵冶煉過程中產生的沉淀物,也可在下水處理或凈水過程中產生。為了清除污泥,必須停止設備運轉,抽干水槽的水,再由人工進行清掃,工作費時費力。2014年,浦項與韓國機器人融合研究院合作開發水中污泥清掃機器人,該機器人可在水槽底部自由行走,采集底部積累的沉淀物,并向外部排出,采集完畢之后,再利用水泵將機器人從集水槽中抽拔出來。經過兩年試運行,機器人的清掃和行走性能都獲得認證,已經正式應用于浦項廠熱軋部的沉淀槽和鋼鐵再利用水貯存槽,但功能還需要改進。
為此,浦項廠EIC(三電一體化)技術部與技術研究院合作,將現有機器人上承載的潛水泵分離到地面,機器人重量由1200公斤減少至800公斤,主機總重變輕后,發動機超負荷的情況有所緩解,行走速度變快,清掃效率更高。同時,為了解決黏性高的污泥異物對清掃吸入口的阻塞問題,技術人員為機器人吸入口安裝隔斷網,有效防止配件的變形和破損。經過輕量化、簡化和通用化技術改造后,清掃吸入口的性能得以改進。此外,機器人還采用了水中超聲波感應器,不僅經久耐用,行走功能和污泥吸附功能也大幅提高,在密閉型地下集水槽中的作業效率明顯提升,該機器人也正式升級為“POSCO URC-3”型號。通過此次技術革新,清掃作業效率提高58%以上,有效提高水質,每年可節省約1.2億韓元費用。浦項計劃將這一機器人用于鋼鐵廠內所有水槽,同時向凈水廠及工業冷卻塔水槽進行推廣。
另一方面,為了積極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浦項董事長權五俊已經先后走訪德國西門子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試圖通過合作搭建智能化解決方案,通過構建智能工業的全新模式,真正實現工業與ICT(信息通信技術)的完全融合,進一步提升鋼鐵主業競爭力。
(關鍵字:浦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