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經濟半年報陸續出爐,服務業與外向型經濟的穩速增長給長三角這個中國最大城市圈的經濟回暖帶來了可能性。
根據長三角各省市陸續發布的2014年經濟半年報,盡管三地經濟增速均有放緩,但是服務業的發展勢頭強勁,增速均已超過GDP增速。
與此同時,三省市外貿也出現了相對樂觀的數據表現,尤其與全國上半年進出口“雙降”和外貿第一大省廣東16.7%的進出口降幅相比,長三角外向型經濟顯示出了穩定增長的勢頭。
服務業發力
數據顯示,上海、江蘇和浙江上半年GDP增速分別為7.1%、8.9%、7.2%,同比回落0.6、0.7和1.1個百分點,降幅大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此同時,第三產業分別實現了7.8%、9.2%和8.4%的增速。
根據記者統計,截至2014年上半年,長三角兩省一市第三產業占比達47.8%,高于同期全國第三產業比重1.2%。
“這既是整個國家經濟方式轉變的結果,也和長三角地區城市發展模式有關。”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陸銘分析。
多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的長三角區域經濟學者均認為,整體經濟增幅回落是宏觀調控的必然反應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這表明長三角經濟正往結構優化的方向走,并不斷收到成效。”浙江省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根據江蘇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確實越來越明顯。
江蘇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3039.8億元,增長9.2%。服務業完成投資9415.5億元,同增21.5%,占全部投資比重為51%,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120億元,同增9.2%,占GDP比重達43.6%。
而上海上半年經濟的亮點也在于目前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已然成為上海比重最大、增速最快的產業。根據統計數據,上海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6868.01億元,增長7.8%,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2.7%,比去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
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為503.2億元,由去年同期的下降2.8%轉為增長10.5%;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為557.96億元,增長12.5%,;金融業增加值為1384.84億元,增長9%。
而浙江上半年服務業的發展也主要集中在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業和現代服務業。數據顯示,批發和零售、金融、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和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1%、8.6%、8%、7.9%和11.7%,
浙江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表示:“長三角處于工業化發達階段,制造業速度會下來,三產會逐漸上升。這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直到三產占比70%左右。”
外貿回暖
除了服務業,長三角的外貿數據也有向好趨勢。上半年,上海、江蘇和浙江分別實現6.4%、3%和3.8%的進出口增速,其中,江蘇進出口規模穩居全國第二,浙江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其中,江蘇省實現進出口總額2734.3億美元,同比增長5.2%,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3.5%。從出口市場看,歐美傳統市場對江蘇出口增長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上半年,江蘇省對美國、歐盟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5.2%、10.6%和5.2%,比去年同期回升4.6個、25.5個百分點。
而與上半年全國進出口“雙降”形成鮮明反差的還有長三角的外貿重地浙江。根據浙江省公布的數據,浙江上半年出口7766億元,增幅從一季度的下降0.5%轉為增長5.9%,增幅不僅高于全國總體水平,而且在長三角地區增速第一。
江浙兩省的外貿增速平穩,被認為是“穩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學者認為,能否完成年初制定的外貿目標,還將借助于進一步產業結構調整和“穩增長”政策的釋放。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外貿增長被認為與結構持續優化有關。根據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服務貿易出口增長明顯快于貨物貿易出口,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上海統計局總經濟師嚴軍表示,這跟自貿區的建設和上海整個服務貿易的進一步擴大有一定關系。
而上海借助自貿區的優勢條件在利用外資上也呈現較快增長,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達到88%,其中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股權投資管理等為主的金融服務業快速發展。
記者從7月24日舉行的上海跨國公司地區頒證儀式上獲悉,2014年上半年,上海市新設項目2174個,同比增長17.1%;合同外資145.81億美元,同比增長27.8%,實到外資9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實到外資高出全國增速8.7個百分點。
(關鍵字:長三角 外貿 進出口)